国际海事组织推动绿色甲醇需求,A股公司加速布局
今年10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将提交审议全球航运业首个法律约束性净零排放框架(下称“净零法案”),这一政策导向将推动绿色甲醇市场发展。受此催化,研究机构普遍预计,未来5年航运业对绿色甲醇需求将暴涨,从当前每年数十万吨,增至2030年的3000万吨至4000万吨,增幅超百倍。到2030年,绿色甲醇有望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新市场,成为航运业脱碳转型的关键抓手。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A股市场中,金风科技、中国天楹、吉电股份、嘉泽新能等已前瞻性布局绿电制绿醇产业,部分企业已有在手订单。其中,金风科技在内蒙古兴安盟已投建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并于今年7月将项目备案总规模扩张至85万吨,显示出市场对绿色甲醇的强烈需求。
国际航运零碳转型催生绿色甲醇需求
IMO官网显示,该机构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与大气污染的专门机构。IMO是全球航运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致力于为航运业建立一个公平、统一且有效的国际监管框架。净零法案提出,203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要较2008年减少20%以上,2040年减少70%以上,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
IMO官网介绍,2025年10月,净零法案将提交IMO特别会议审议,通过后预计2027年正式生效。净零法案将强制要求总吨位超过5000吨的大型远洋船舶执行,这些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国际航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国金证券分析称,在净零法案推动下,甲醇船舶需求将实现高增长,绿色甲醇应用市场即将打开。
根据航运业惯例,订船时间需提前约2年。因此,从今年下半年起,甲醇船舶需求将规模化起量。从目前订单看,共有300艘甲醇燃料船舶将陆续投运,带动绿色甲醇需求680万吨。中长期看,以掺混10%以上绿色甲醇估算,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需求量将超4000万吨。绿色甲醇产业迎来供不应求窗口期。
天风证券电新团队估算称,即使到2030年绿色甲醇年需求3000万吨,以航运业每年2亿吨燃料消耗计算,渗透率也仅为15%。净零法案降碳曲线在2030年后将更加陡峭。预计到2035年,绿色甲醇需求升至1亿吨至1.4亿吨,较2030年进一步提升3倍至5倍。绿色甲醇市场潜力巨大。
相比之下,目前绿色甲醇产能仅是预期需求量的“零头”。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分析,根据相关项目招标和备案公告统计,目前国内投产产能不足30万吨,全球不足50万吨,受化工用地、生物质资源禀赋、到港距离、绿电成本等因素制约,在建项目总产能不足300万吨,预计绿色甲醇将长期供不应求。基于此,中信证券团队认为,航运业将为绿色甲醇创造千亿元市场空间。
实际上,在航运业之外,绿色甲醇作为一种绿色燃料,还有望参与化工、交通、冶金等其他行业的深度脱碳,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9月24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发表题为《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文内写道:“多能融合,以绿电制氢氨醇为代表的多能转换技术正加速探索与示范应用,气电掺氨、煤电掺氨,以及化工、交通、冶金等领域绿色燃料替代空间广阔。”
多家公司已有绿色甲醇在手订单
多家A股公司已前瞻性布局绿电制绿醇产业链,并陆续扩产。金风科技、中国天楹等公司已有相关订单或合作协议。9月10日晚,金风科技公告,公司将在巴彦淖尔建设3吉瓦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超189亿元。所发电力80%以上用于电解水制绿氢,通过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取绿色甲醇60万吨/年、制取绿氨40万吨/年。
此前,金风科技在内蒙古兴安盟已投建50万吨(一期25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137亿元,并于今年7月将项目备案总规模扩张至85万吨。订单方面,金风科技今年2月与航运巨头马士基签订了820美元/吨的绿色甲醇消纳协议。中国天楹在9月19日邀请机构投资者赴吉林省辽源市绿色甲醇项目参观。
中国天楹对投资者介绍,辽源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514.8兆瓦上网风电项目、214.5兆瓦离网风电项目、生物质绿碳制备项目及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已全面进入施工安装阶段。目前,中国天楹已在辽源、安达、通辽等区域投资建设电制甲醇、电制氨及电制甲烷的生产工厂,计划2026年具备年产20万吨符合欧盟认证标准的电制甲醇生产能力,2030年前后具备100万吨电制甲醇供货能力。
订单方面,中国天楹已与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后者新型远洋运输船舶燃料转型。吉电股份证券简称即将变更为“电投绿能”,变更原因是,公司已成为以新能源产业为主营业务的新型绿色能源企业。今年6月,吉电股份披露,旗下公司拟在吉林省投资建设梨树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总投资49.20亿元,这是公司落地的首个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