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能耗新国标发布,期货市场或迎新变局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标准进行修订,分别设定一级、二级、三级能耗限值为≤5kgce/kg、5.5kgce/kg、6.4kgce/kg,对应三氯氢硅法约40.7kWh/kg-Si、48.8kWh/kg-Si、52.1kWh/kg-Si。此次修订旨在提升多晶硅行业能效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多晶硅期货市场或因此迎来新变化。
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文称,该标准正式实施后,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不达基准值要求(6.4kgce/kg)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准入值(5.5kgce/kg)的企业将被关停。根据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多晶硅期货价格或受此影响。
谈及征求意见稿对多晶硅行业的影响,国信期货分析师李祥英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该标准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5日,后续还需经过审查、批准、发布等环节,拟实施日期为标准发布后12个月,预计正式施行时间将在2026年年底。标准实施后,是否就有约30%的多晶硅产能被淘汰,要看政策的实际执行标准,多晶硅期货市场需密切关注。
“新标准实施后,存量产能能耗都必须满足三级标准,新建产能能耗则需达到二级标准。在严格的能耗标准约束下,除颗粒硅外,标准实施后多晶硅领域或难有新增产能,现有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也需在2026年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否则将面临产能出清。”李祥英解释称,新标准实施后,是不是就有30%的多晶硅产能被淘汰仍有待观察,具体要看政策落地的实际执行标准以及企业的技改情况,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长期看,该政策将对多晶硅价格起到托底作用,此前价格低于企业现金成本的情况,或难以再现,多晶硅期货价格或受支撑。
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刘佳奇认为,能耗新国标实施后,将有效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促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短期看,该政策难以对多晶硅供需带来直接影响,对多晶硅的价格影响也较为有限,多晶硅期货价格短期或维持震荡。
从盘面走势看,方案发布以来,多晶硅的价格走势也较为平稳。上周,多晶硅期货价格在53000元/吨附近宽幅震荡,9月19日报收52700元/吨,周度下跌1.73%。李祥英认为,当前多晶硅期货价格在53000元/吨附近波动,是对标了现货报价,并考虑了交割品升水之后的定价区间,比较贴近当前市场的基本面情况。据SMM数据,当前N型复投料均价报52600元/吨。
同时,当前“反内卷”预期仍在,市场情绪有所反复。“前期,市场关于‘反内卷’的消息较多,包括产能出清、收储等问题都已在盘面有所定价,且当前价格已经给予了企业较为可观的生产利润,因此价格上行空间较为有限。”李祥英认为,尽管当前光伏行业仍未有实质性政策落地,但能耗新标准的发布,也从侧面说明了多晶硅产能出清并非短期之事,而会是一个有序、系统性推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市场仍存在政策预期,这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多晶硅价格形成支撑,多晶硅期货市场长期或受政策影响。
从多晶硅基本面看,在当前价格下,多晶硅企业生产利润较为可观,供应端的产量也有所回升。数据显示,当前,多晶硅企业的开工率已经恢复至49%,月度产量约为13万吨。中信期货分析师郑非凡认为,短期预计多晶硅产量仍维持回升态势,受枯水期及控产控销影响,或在四季度小幅回落。
需求方面,下游硅片、电池片价格跟随硅料价格上行,生产利润也有所修复,硅片企业开工率上调,但电池片企业开工率变化不大,企业对未来需求预期持谨慎态度,组件环节目前压力较大,终端分布式需求表现低迷。“整体来看,多晶硅价格在产业链传导并不算顺畅,这也使得多晶硅价格上方承压。”李祥英称。
展望后市,刘佳奇认为,短期内,多晶硅基本面预计难有较大改善,基本面或难以提供强劲驱动,价格或以震荡走势为主。不过,需要关注西南地区10月份进入枯水期后,是否会带来减产影响。此外,新一轮行情的启动,可能更多依赖于“反内卷”的新动向。具体看,“销售价格不得低于成本”的约束目前仍然有效,能耗新国标短期影响有限,最大的不确定性仍是承债式收购的进展,这可能成为影响市场情绪的关键变量。
郑非凡也认为,当前多晶硅价格仍受政策主导,基本面影响相对滞后。目前,多晶硅仍处于政策兑现前的平台期,其价格走势高度依赖政策信号的力度及落地节奏,若供给侧相关措施及时出台、产能出清路径明确,多晶硅价格有望维持震荡偏强态势;若9月及之后仍无实质性政策落地,则需警惕情绪回落引发的价格调整风险。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