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强制性国标出台:智驾行业监管趋严,车企面临技术升级挑战
“L2强制性国标里面有一个试验场景,几乎1:1复刻了‘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但事实上这个场景并不难,可以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解决,只是过去车企没太重视。”近日,一位要求匿名的智驾行业资深人士徐飞(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智能驾驶安全是核心议题,此次L2国标明确要求车企通过多场景测试,尤其针对极端路况的识别与响应能力。
徐飞补充道,L2强制性国标中最难的场景是50CM纸箱子障碍物探测和响应能力的试验,这个场景高度依赖高性能激光雷达,“从目前我们摸底测试看,目前市场上车型,除了华为系的,基本上都过不了(试验要求)。”
本周智驾行业有两则大新闻。一是9月17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即上述“L2强制性国标”)的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二是两天后,9月19日小米汽车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总计116887辆。小米汽车此次召回原因与智驾相关,具体为召回车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此前,多位智能驾驶行业内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L2强制性国标制定的工作组由华为牵头,参与者大部分是国内整车厂,催化标准加速制定的事件正是“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这次交通事故把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讨论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市场呼吁更完善法规的出台,相关部门和高层对此也高度重视。
记者注意到,L2强制性国标中有两个试验场景,与“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发生时的场景高度相似,分别为7.4.7章节的“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和7.5.8章节的“B类道路环境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示意图如下:


而徐飞提到的最难的50CM纸箱试验场景如下:在正式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之前,L2强制性国标的草案就因难度太大在智驾行业内引起了众多讨论。详见《辅助驾驶汽车,考60分能上路吗?》
有智驾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的L2强制性国标版本与草案相比,企业要通过的试验场景稍微有所放宽,但难度依旧非常大。徐飞称,新版本删掉了一个也需要高度依赖激光雷达的场景,即夜间儿童横穿高速公路的场景,而且至少让入门级的“单车道”“多车道”L2级辅助驾驶能“生存”了。但即便如此,目前市面上的车型也只有华为系能通过所有试验场景。
中信证券近日也发布研报称,L2强制性国标将大幅提高L2准入难度,因为新规对智驾安全性提出更多要求。试验场景丰富,包含日间、夜间、逆光等条件;隧道、施工、路口等道路类型;目标种类多样:包含机动车、行人、摩托车、洒水车等异型车辆、水马和雪糕筒等临时障碍物;多目标交互:如车辆切入、前方紧急制动、遮挡物+路口行人穿行、多车道多障碍物等,集合了众多易发生事故的场景。未来,车企申报“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即熟知的“高速NOA”“城市NOA”时,需要在对应类型的道路通过数十项场地测试才可申报,否则不可声称具备L2功能。
不过,从实施时间来看,L2强制性国标还是给车企和智驾公司提供了一定过渡时期。国家标准网站显示,该标准拟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而且在标准实施以后,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满足标准全部要求的过渡期还有13个月;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过渡期则有25个月。智能驾驶标准落地将推动行业技术升级,车企需加速布局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以应对新规挑战。
徐飞告诉记者,按当下的情况来看,依赖纯视觉的智驾方案将非常难通过新标准要求,连特斯拉HW3.0版本也不行。但经过摸底测试,特斯拉HW4.0硬件在AP(基础辅助驾驶)和EAP(增强辅助驾驶)软件下也不能通过,但FSD 13版本可行,目前特斯拉FSD 13还是测试版,未推向市场。
记者注意到,L2强制性国标的试验开始距离基本设定在200米,对于头部车企当下纯视觉智驾方案来说,这个距离在理想条件下汽车可以探测,但如果遇到复杂天气状态,比如暴雨、大雾、夜间,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可能会显著降低,这时候则需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来做安全冗余。
此次L2强制性国标的出台代表智驾行业监管趋严,整个行业也将因此迎来重塑。上述智驾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这并不是企业走应试教育道路就能通过的测试,而是真正考验整体能力的时候来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