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理论创新与全球贡献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李劲峰、谢佼
夏粮开镰、水果丰收、避暑待客、车间忙碌……盛夏时节,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群众接续奋斗、勤劳致富的身影处处可见。
今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过渡期成效几何?对全球减贫事业带来哪些贡献和启迪?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7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创新》,指出中国脱贫地区经过5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绩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减贫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而是文明形态的整体跃升,中国减贫经验与实践正编织起文明对话的纽带,中国正携手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创一个没有贫困的美好世界。
构建长效防返贫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报告认为,中国构建起“四个不摘”的长效防返贫机制。尽管经历了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多重冲击和挑战,但中国脱贫地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5年过渡期,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中国贫困地区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创造。
——机制防返贫。贵州省晴隆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421户5882人,通过有效帮扶措施,909户3816人消除返贫风险。
——基建补短板。中国各级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档升级,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就业稳增收。防返贫致贫关键在稳就业。各地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规模,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过渡期以来,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产业激活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探索打造中国“冷凉蔬菜之乡”,截至2024年底,5年过渡期确定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据统计,2024年全国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较2021年增长24.7%,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说,5年过渡期探索形成了一套防止返贫的理论机制和方式方法,其成效充分印证了中国的脱贫成果。
减贫从“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文明”跃升
今年5月,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选派24名政府官员来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中国的减贫做法成为他们关注重点。
南非官员代表斯邦赫莱尼·宗迪说,中国的减贫做法为南非实现203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
人类减贫史本质上是一部文明演进史。报告认为,中国开创了减贫治理新范式,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在5年过渡期中得到了具象化验证——
从“涓滴效应”到“精准滴灌”,革新减贫范式。中国创新提出“精准滴灌”,通过国家主导的资源精准配置解决市场失灵难题。
“弱鸟先飞”理论与资源激活,破解要素约束。中国创造性提出“弱鸟先飞”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内生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贫困动态治理体系,创新制度设计。中国构建了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与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路径安排。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东西部协作与益贫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协同。中国探索出“东部资源+西部禀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扶志扶智与内生发展逻辑,激发内生动力。扶志和扶智相结合,这是中国扶贫坚持的重要举措。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正日益展现出更强的科学性与更广泛的普遍性。
“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价值旨归”“合力攻坚是鲜明特色”“自立自强是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是关键之举”,这些中国减贫治理模式的基本遵循,标志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正从“有效”走向“高效”,从“中国特色”迈向“全球共享”。
以开放包容姿态,推动全球减贫事业进步
“在一个宜居的星球上实现无贫困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更是一项道德使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哈菲兹·格韦勒评论称。
贫困依旧是当前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报告认为,到2024年,全球约8.5%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不少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减贫方案,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
中国减贫贡献促进世界包容性发展。中国将“精准”与“需求导向”理念应用于国际减贫合作,援建学校、医院,提升当地教育医疗水平,赢得国际赞誉。
高效供给公共产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提高了相关国家在扶贫减贫领域的能力建设水平。
共建共享让“全球南方”从“追赶者”到“共创者”。当前,“精准扶贫”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机构等多边文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标准和实践指南。
平等合作,携手减贫。报告指出,中国以其自身实践告诉世界,真正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是扎根本土的制度生长,是尊重多样性的文明对话。
(文章来源:新华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