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新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

网络 2025-09-18 05:05:32
市场资讯 2025-09-18 05:05:32 阅读

  “智驾”技术是否真能在各种路况下自如行驶?“解放双手”的驾驶模式是否值得信赖?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迅猛发展,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正加速普及,其安全应用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直接影响到每一位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一举措旨在为系统应用设定明确的“安全标尺”,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安全不落伍。

  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我国配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销量高达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市场渗透率已达62.58%。这一系统已成为新车型的亮点,也是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普及,标志着汽车行业正迈向更智能、更安全的未来。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不同车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性能差异显著,部分企业甚至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导致驾驶员放松警觉,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如何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安全不打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制定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标准,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产品安全基线空白,更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什么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它与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紧密相连。现有国家标准将其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系统能“接手”的工作越多,驾驶自动化的等级就越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解释道。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车型大多属于L2级,即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只能承担一些基本的驾驶操作任务,如控制车速、车道保持等,驾驶员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为保障系统在复杂交通场景中的安全运行,标准从多重维度进行了规范。在研发阶段,强化安全风险设计;在生产制造阶段,确保生产稳健性和可追溯性;在使用运行阶段,动态监测车辆运行状态。这些措施共同支撑了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进峰分析,标准在与国际法规保持协调的同时,进一步细化了技术内容,确保既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又能筑牢系统安全运行的防线。标准还构建了多种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增加了对多种目标的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更加符合我国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特征。

  此外,标准还要求系统每次上电或点火后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了使用培训,并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立即发出提示和报警。驾驶员责任的明确,有助于避免误用,保障行车安全。

  安全始终是新技术发展的基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表示,标准的出台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将引导整个产业链聚焦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反馈情况,加快推进标准的发布、实施与监督等工作,确保各项安全技术要求有效落地,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文章来源:新华社)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