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充换电展:前沿技术引领行业新风向

网络 2025-08-11 16:45:40
市场资讯 2025-08-11 16:45:40 阅读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容,与之配套的充换电行业亦在加速演进。8月6日至8日,2025第二届北京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举行,3天的展会包含100多个创新产品,吸引数万名观众观展。在大会同期召开的论坛上,光储充一体化、重卡超充、车网互动(V2G)等充换电前沿技术成果成为热点话题。

多位专家与头部企业高管表示,随着电动化渗透率不断提升,充换电行业正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通过技术研发、智能运营网络、能源管理平台等多维创新,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的充电服务生态体系。

前沿技术加速落地

“兆瓦超充,1秒2公里。”在展会现场,不少企业以“高功率、高效率”为卖点,展示了包括液冷超充、兆瓦快充、AI充电机器人等最新的充电解决方案。记者在多个展区看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场互动频繁,有的展位当场达成合作意向。

“我们这次带来了1.2兆瓦全液冷分体式充电桩,可以广泛应用于商业运营的户外充电站,给重卡,商用车,货运车辆,公交等新能源车辆提供充电服务。”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参展人员介绍,全液冷技术的引入,使得充电系统的散热能力大幅增加。

据了解,随着大功率充电的持续普及,充换电技术加速迭代,液冷超充和兆瓦快充正在成为行业新风口。不少充电运营企业在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大中型城市,已逐步采用“全液冷+超充”的组合部署模式,提升补能效率与安全性。

近年来,政府层面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例如,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全宗旗表示,目前高压快充平台车型正快速增长,不少头部车企已推出多款800伏平台车型,超充布局也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比如深圳,重庆等地相继提出打造“超充之城”,这些都有望构建覆盖更广、体验更优的公共充电网络。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车网互动(V2G)也成为新趋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李亚伦在论坛上表示,多个试点城市已通过“桩补+电补”的方式激励用户参与电网调节,推动电动汽车从单一用电终端向储能参与者演进,为城市电力系统提供柔性支持。

“以富余电量参与车网互动、峰谷套利差价是5毛钱。”李亚伦表示,终端消费者参与车网互动有望把电池成本完全回收。

破解“补能”难题

充电技术的发展,也为重卡等特种车辆的电动化转型打开新空间。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芝禄表示:兆瓦闪充技术,在特种车辆应用特别适配。

“重卡基本上都是800伏以上,这非常适合于应用液冷超充或者兆瓦闪充技术,星星充电也在重点瞄准这两个产品,做差异化的产品研发。”杨芝禄表示,超充技术的发展对于新能源重卡推动力非常强,2025年商用车充电桩渗透率有望达到40%,重卡充电将成为充电市场的新增长极。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波先生亦表示,尽管公共充电网目前竞争较为激烈,但小区充电,园区充电以及重卡充电网都是蓝海市场,除此之外,能源运营也是充电赛道最有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特来电能源运营业务交易量正在逐年提升。”李剑波表示,公司在市场化售电、虚拟电厂交易、综合能源服务、储能投资等四大方向同步布局,目标是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特来电正推动碎片化充电资源的整合,打造具备全链路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充电运营商”。

除此之外,充电机器人也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昱辉表示,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实现代客泊车辅助和自动充电机器人结合的极智充智能解决方案,该功能与800V超快充生态优势融合,可实现车辆在有监管情况下辅助驾驶至自动充电车位,由充电机器人完成充电,带来智能便捷的充电体验。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对于充换电行业的企业来说,既有广阔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技术标准和运营效率等多重挑战。一方面,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将推动充换电网络向更高功率、更安全智能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行业也亟须在新技术的盈利模式、用户体验等维度实现突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