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持续火热,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以来,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持续火热,通过设备出口、技术研发等模式深化国际合作。7月29日,兰石集团与AHG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氢氨能源全链条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截至7月30日,7月国内海外氢动态达11项,今年以来达44项,涉及多地核心市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氢能企业“出海”面临三重机遇: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激增、中国氢能技术突破、政策强力支持。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氢企“出海”已步入新阶段,中国将在绿色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电解槽“出海”居多
从合作内容看,包括制氢设备、加氢站等。制氢设备中,电解槽“出海”案例居多。今年5月,兰石重装子公司与AHG公司签订电解水制氢设备项目合同。此外,阳光氢能等也在向海外市场交付订单。
在氢能储运环节,国内企业技术获国际市场认可,海外订单增长。今年4月,兰石集团与AHG公司签署加氢站项目合同。绿氢项目投资、EPC也成为氢企“出海”重要方向。
除全链“出海”外,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端产品也加速拓展全球足迹。国内氢企合作模式多元化,包括设备直供、EPC总包承接、联合开发等。
“跨国合作促进了氢能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突破。”宋向清表示。
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海外氢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林先平表示。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在欧洲推广。国内政策方面,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多项政策推动氢能发展。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氢能行业有望迎来较快发展。“未来,氢能企业‘出海’的趋势将继续加速。”余丰慧表示。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氢能企业“出海”面临挑战,如技术标准和规范差异、市场竞争激烈、政策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宋向清表示,企业应关注政策变化,提前布局绿氢认证体系。
余丰慧建议,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能力。林先平建议,头部企业联合成立海外氢能联盟,共享资源降低“出海”成本。
“未来三年,具备技术迭代能力、本地化生态构建能力、标准话语权的企业将占据竞争制高点。”宋向清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