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获特斯拉165亿美元芯片代工大单,市场格局或生变

网络 2025-07-30 22:00:42
市场资讯 2025-07-30 22:00:42 阅读

  7月28日消息,三星与特斯拉达成1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84亿元)芯片代工协议,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随后确认了与三星合作的细节,不仅强调“将亲自参与提升生产效率”,还指出“这还只是最低金额”。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合同期限从2024年7月26日开始,将持续至2033年12月31日。合同金额相当于三星电子2024年全年营收300.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万亿元)的7.6%。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全球的晶圆代工市场,呈现出台积电领跑、群雄逐鹿的格局。台积电独占全球六成以上份额,三星、英特尔等科技巨头紧随其后,来自中国的中芯国际、华虹等近年来进步迅速,市场份额逐步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持续至2033年年底的大单,不仅标志着三星在激烈的代工竞争中取得重要突破,也为三星提供了在AI芯片制造领域重新证明自己的重要机会。三星获大单背后,三星电子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一份文件中称,其于7月28日获得价值2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4亿元)的芯片制造合同,但未透露具体客户名称。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客户正是与三星代工部门有业务往来的特斯拉,合同期限则从2024年7月26日开始,将持续至2033年12月31日。

  随后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连续发帖称:“三星在得克萨斯州新建的巨型工厂将专门用于生产特斯拉的下一代AI6芯片。其战略重要性毋庸置疑。”间接确认了相关消息。马斯克还称,“三星已经同意让特斯拉协助最大限度地提高制造效率。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会亲自督促,加快进度。而且晶圆厂离我家不远,很方便。”在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看来,与三星的合作为特斯拉和马斯克创造了很好的机会,能以极低的成本实际参与晶圆代工业务,而台积电是不可能接受这种要求的。不过,郭明錤也表示,AI6芯片目前预计将在2027年量产,采用三星的2纳米(SF2)先进制程工艺。但SF2目前的良率为40%~45%,低于台积电N2的70%以上,以及英特尔18A的50%~55%。为此,三星是否能顺利按期量产AI6仍难以预测。全球代工市场格局嬗变,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这份长期供货协议有望提振三星亏损的代工业务。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三星电子销售额同比下降0.09%;营业利润同比下降55.94%,不及此前的市场预期。晶圆代工部门被认为是三星电子业绩欠佳的主要原因。Kiwoom证券分析师Pak Yuak表示,这笔交易将有助于减少三星晶圆代工业务的亏损。记者注意到,自相关消息公布以来,三星股价已上涨9%,使其7月份的整体股价涨幅超过20%,并有望创下四年多来的最佳单月表现。“三星获得订单利好但先进制程产品良率受限,且未来供应链产能可能吃紧,能否完成巨额订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位半导体产业观察者对记者表示。郭明錤则认为,如果AI6的生产不如预期,对特斯拉而言最坏的情况就是将订单转回台积电,并承受AI6延期所带来的影响。而对三星来说,反正目前的状况不佳,不妨一试。因此,这样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风险可控的,而一旦成功,双方都将显著受益。目前,在全球代工市场格局方面,台积电在先进节点方面优势明显,独占六成以上份额,三星和英特尔紧随其后。与此同时,联电、格芯和中芯国际在其他节点表现强劲。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在代工业务方面,三星是全球第二大代工厂商,仅次于台积电,但其仅占据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8%,大幅落后于台积电67%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内的中芯国际正迅速追赶三星,市场份额已攀升至6%,并持续增长。瑞联银行新加坡分行董事总经理凌伟成指出,“三星的晶圆代工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特斯拉的业务或许还能帮助他们吸引其他客户。”7月28日,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纯半导体晶圆代工行业收入将达到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在2021~2025年期间,该行业复合年增长率为1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先进制程节点的推动。其中,3纳米节点收入预计同比增长超600%,达到300亿美元。报告指出,高端智能手机、AI PC解决方案以及AI ASIC、GPU和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是推动先进制程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上述半导体产业观察人士表示:“首先,巨头们出于供应链多元化考量,下单其他代工企业,可能从台积电手里分走部分订单,特斯拉下单三星就是例证;其次,代工巨头们都在加大投入,英特尔在发力先进制程,中芯国际加紧追赶,推进高端定制业务;最后,未来AI的大规模应用落地会推动先进制程收入增长,所有的这些都会引发新的市场格局变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