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新材料产业:资本科创产业融合,加速迈向新高地
从“0到1”的原点突破,到“10到100”的规模跃升,镌刻在甬江实验室展厅墙上的奋斗箴言,浓缩了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创新故事。通过积极构建产融结合体系,有效引入资本力量,宁波的新材料产业正加速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应用进阶。
近日,在宁波举办的“资本聚焦宁波前沿新材料产业”主题交流活动中,约30位投资人、企业家与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实地调研浙江省柔性电子产业先导区(西工大宁波分院)以及甬江实验室两大创新“引擎”,探索新材料领域“资本+科创+产业”的新生态体系。
规划与配套兼备,新材料蓄能成势。宁波正着力打造“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作为宁波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之一,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宁波在新材料领域已聚集了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0家高新技术企业。
宁波天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宓表示,公司初创阶段就对标海外头部材料企业,宁波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一批高能级平台,是天璇快速成长的重要底气。
投资人也普遍认为,宁波在科研平台密度和“产业+人才+金融”协同方面形成了区域优势。
“AI或将颠覆材料研发方式,但不能替代材料的本质属性。”在华福资本董事长陈爱国看来,宁波青年科研群体活跃,制造业底座厚实,为材料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沃土。
产业与要素聚合,新生态加速形成。“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在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看来,“资本+科创+产业”既是一种新的发展逻辑,又是一种新的生态体系。
在此次主题交流活动上,香港精裕投资有限公司与浙江净源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鑫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分别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
“签约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陪同企业成长。”精裕投资董事长施永敏感慨道。鑫紫投资总经理助理毛心雨表示,未来公司将以最大的诚挚,积极推动后续工作,争取早日将合作蓝图转化为丰硕成果。
科创与资本汇流,资本热望新标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赋能,充分印证了宁波产业生态的蓬勃生命力。”上海君合投资董事长陈谋亮表示,通过本次考察交流,他深刻感受到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前沿创新力与吸引力。
“优质项目始终是资本竞逐的核心。”陈谋亮称,期待进一步深化与宁波各方协同联动,深度赋能宁波产业发展。
“从书架到货架,到企业发展壮大,再到资本市场,其中最核心的是找准市场,将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在友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罗金宝看来,本次考察宁波之行,让他进一步感受到了宁波企业的务实态度与扎实的技术基础。
海源资本合伙人林军、天堂硅谷投资经理郭瑞等纷纷表示,宁波企业产业化逻辑清晰、应用场景明确,正是当前资本寻找确定性的优质标的“策源地”。
科创与资本加速汇流,产业升级正当时。宁波正以愈加开放的姿态、更具张力的生态,吸引人才与资本深度融入当地新材料产业链。
“甬江模式” 科创如何穿越“死亡谷”。走进位于宁波的甬江实验室,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轨迹清晰可见。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商业化,需跨越“技术死亡之谷”“产业化死亡之谷”“盈利死亡之谷”三道难关。
“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真正把高端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甬江实验室的核心使命。”甬江实验室副主任乌学东表示,若将甬江实验室比作一个精密工厂,其投入的是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与资源要素,最终产出的则是可落地、快成长的科技创业实体。
厚植产业土壤,精准破解“死亡之谷”。2021年,甬江实验室应势而“立”。四年多来,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两大核心方向,从世界顶尖学府、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引进23支科研团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在乌学东看来,“厚植产业”是甬江实验室最鲜明的特征。然而,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布满荆棘。为此,甬江实验室专门引进并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推动科学原理与商业盈利模式高效衔接。
在甬江实验室成果展厅,一块LED全息透明屏引人注目。这项显示方案的核心技术,源自宁波视曼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ED显示驱动芯片。而视曼科技就是盈诺孵化器首批入驻企业之一。
目前,甬江实验室正构建“盈诺孵化器+科创学院+天使基金”的科创企业孵化体系,畅通“人才—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截至目前,盈诺孵化器已集聚2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
前瞻布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在科研布局上,甬江实验室践行“三看三听”原则,以此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针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甬江实验室实施分类分层管理。乌学东认为,面对科技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错位等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至关重要。
面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甬江实验室始终保持“战略警醒”。乌学东表示,未来实验室将推进AI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布局建设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
“未来,甬江实验室将坚持‘两条腿走路’。”乌学东介绍,一方面聚焦深耕若干优势领域,另一方面建立动态“快速响应”机制。
乌学东表示,甬江实验室直面科技与产业挑战,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平坦但更有意义”的道路。
蓄势攀高宁波锚定“未来制造”增长极。在宁波这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一批以“材料+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企业,正在光学膜、微纳结构、柔性电子等细分赛道加速突围。
2025年上半年,宁波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1%和6.5%。从“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到以甬江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宁波前沿新材料产业正在人才、技术、政策、平台的多重合力下不断焕发创新动力。
细分领域突破“看不见的科技”。“我们要做的是控制光的流动。”宁波天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宓如是说。不到三年,周宓已带领团队在光学界面材料这一细分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并顺利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激智科技则是从显示材料出发、持续“复合进阶”的典型代表。2024年,激智科技量子点膜、复合膜等高端产品营收实现8.7亿元,同比增长超40%,技术落地覆盖车载、光伏、电子纸等多个新兴应用场景。
集群生态铸就“看得见的跃升”。宁波新材料产业的真正优势,在于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多位企业家均提及宁波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工人素质、资金活跃度和政策执行力,是企业快速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
据了解,宁波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被列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重点打造的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之一,宁波市委、市政府聚焦六大方向,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2025年上半年,宁波产业投资活跃,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投资分别增长37.3%、18%和5%。截至目前,宁波全市在新材料领域拥有逾800家高新技术企业,功能膜、磁性材料、石墨烯等多个细分方向形成集群效应。
对于宁波新材料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受访企业家表示,期待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协同与扩容,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