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测评:健康能效低碳成关键,电安全与智能化待提升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十余年来,除续航、性能等常规“硬指标”外,一些“隐性指标”同样关系着人们的实际用车体验。7月25日,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在广州揭晓最新一期C-GCAP及CCRT测试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多款热门车型在健康、能效、低碳等方面进步显著,但低分项目不在少数。
新能源汽车也有能效参考标准
如同家用电器的能效标识,新能源汽车如今也有了能效参考标准。针对这一消费新趋势,中汽测评C-GCAP(2024年版)围绕车辆健康、能效、低碳等板块测评,直观呈现新能源汽车的绿色性能。若车型能获得这三大项目的全五星认证,意味着其从源头构建了健康座舱环境,能为出行提供绿色健康的驾乘空间。
在最新评测中,健康方面的测评从车内空气、健康用材、电磁防护等维度展开。以此次评测的热门车型——小米SU7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Max版为例,实测其甲醛常温浓度为0.003mg/m3、高温浓度为0.004mg/m3,健康用材得分98.8分,电磁防护得分100分,健康板块整体得分93.9分;长安马自达EZ-6纯电600智雅版健康板块得分则为89分。
除健康外,能效水平最能直接反映一款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实力,尤其是高低温续航衰减率、高速电耗、空调能效等,均与用户实际体验密切相关。此次评测中,小鹏P7+长续航Max常温续航达618km,低温续航为411km,能效板块得分95.3分;相比之下,小米SU7续航得分稍低,为89.5分,能效板块得分为93.7分。
在考查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低碳评测中,长安马自达EZ-6纯电600智雅版和小鹏P7+长续航Max的碳排放得分均为100分,小米SU7碳排放得分为96.5分。
今年4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曾联合发布国内首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测评结果。结果显示,12款市场主流纯电车型在涉及20余项指标的能效“大考”中差距明显,全部项目达到一级能效的仅有7款车型,综合获得整车能效一级的有11款车型,达标率为九成。
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测试应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重要参考指标,认准能效等级可实现“省电又省钱”。
“电安全”专项测评结果9月30日之前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汽测评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安全”评价专项规程(1.0版)。该规程针对用户关注的充电安全、电磁安全、功能安全、电池安全、高压安全和消防安全等核心问题,确立六维安全测试标准,并细化为19项评价指标。按照规划,新能源汽车“电安全”专项的第一批测评结果将于2025年9月30日之前发布。
新能源汽车的“电安全”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从行业现状来看,“电安全”事故仍有发生:部分车型电池安全待提升,如涉水后密封、漏电防护等不达标;充电安全方面,接口过热、过流保护失效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汽测评的技术专家指出,虽然此次规程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但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测评需向更专业化方向推进,同时需要多方面共同关注,“一方面,车企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测试验证,确保每一辆出厂的车辆都具备较高的‘电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电安全’的监管和测评,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最后,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和维护新能源汽车,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电安全’事故。”
不少车型辅助驾驶在复杂场景中表现欠佳
若将新能源汽车的测试维度扩展到智能化领域,问题则较为突出。
7月2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明确强调,我国市场在售汽车的“智驾”系统仅为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功能,仍需驾驶人全程操控并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提醒驾驶员,驾驶中“脱手脱眼”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后果,以此警示公众正确使用驾驶辅助技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中汽测评在本期测试结果揭晓时也指出,目前不少车型的辅助驾驶在复杂场景中表现欠佳,例如城区辅助驾驶车道居中保持不稳定、偶发偏离车道、应对弯道失效等,暴露出智能配置实际性能与宣传存在差距。为此,中汽测评已在C-ICAP(2024年版修订版)中新增城市领航辅助项目测试,强化对城区典型场景的评价。
不仅如此,在号称“丝滑”“懂你”的智能座舱中,多款车型暴露诸多“硬伤”。例如,中汽测评CCRT对紧凑型新能源SUV的调研显示,车主对语音交互抱怨较多,方言/口音识别差的抱怨率达40%;车机屏幕故障(黑屏、花屏等)、导航系统故障等也较为常见。部分车型语音识别系统故障提及率高,直接影响使用体验。
无独有偶,J.D.Power在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研究(NEV-VDS)Pilot调研结果也显示,信息娱乐系统是车主抱怨最多的问题类别,语音指令“听不懂”和触摸屏“点不动”最让车主抓狂。
观察:标准引领与技术突破需双轮驱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新能效技术、新智能配置加速普及。以智能化为例,从基础倒车影像到高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行业进步显著,但品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配置是否真“智能”、能否提升体验与安全性仍存疑问。
业内特别指出,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先机,过早推送不成熟技术,埋下使用风险。因此,新能源汽车“指标”比拼的背后,需标准引领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C-GCAP、CCRT、C-ICAP及电安全规程等标准,需结合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持续优化,增强针对性与前瞻性。
未来,消费者对车辆“指标”的关注度将持续提升,倒逼企业重视技术升级与品质提升。唯有标准与技术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