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交警亮相引热议,AI执法权与责任探讨
随着AI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融合,相关应用场景也不断涉足各个领域。7月25日,香港特区媒体有一则《上海机械人交警首亮相外滩训练》的新闻,“一个头戴警帽、身披反光背心的人形机器人,前晚在上海外滩某路口一人行横道旁,用标准的手势为车流和行人发出指示,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驻足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而据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回应,该机器人为该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探索科技赋能交通管理的新实践,现阶段已学会直行、左转、停车示意等多种基本交通指挥手势,但目前尚处于研发和学习阶段,未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此乃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交通警察,名为“小沪”,从研发、训练到上岗用时4年多,有较强学习和模仿能力,除具备指挥道路交通能力外,亦能提供指路、解答交通法规等服务。
笔者对于AI和机器人场景的广泛应用,是持鲜明支持态度的。毕竟AI和机器人在很多领域可以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高危环境下,其替代人类作业,可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比如诺兰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里面,让机器人进入黑洞探索,由其传回黑洞内奇点的数据。
最近一两年,笔者入住内地各类酒店,也时常体验到机器人提供的相关服务,如打个电话给前台或客房部,一会儿就有电话铃响起,提醒物品已经送达,开门后从机器人上取走物品,机器人又自行返回,自行搭载电梯去指定区域。
在一些工厂、港口、码头、仓储等环境,也有大量的机器人从事各种工作。包括美国等各国军方,也使用很多机器人,比如四足机器狗。
而上述各类机器人,都不会涉及机器人的身份问题,即“人格”或责任问题。两年前,曾和一些朋友交流,未来有哪些人是不可能被AI取代的,结论是凡是有机会坐牢的岗位都不会被取代,因为AI不能代替人去坐牢,即凡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后果的岗位,则不能被AI或机器人取代。这背后的逻辑是AI和机器人不具有“人格”,因其不能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因此,循着这一思路,同样作为机器人的存在,是否在特定的场景下,特定的机器人就具有了“人格”,因此就具有了人的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个10多年前的故事,关于黑猩猩Tommy的上诉案。
法律上的“人格”概念,是指法律认可的一种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若机器人成为了法律上的“人”,其就拥有了享受权利的可能,如受到尊重、不被随意破坏打骂等“人身权利”,以及著作权、收益权等财产权利;若机器人成为了法律上的“人”,其也须对自身行为负责。反之,若机器人不是法律上的“人”,其权利和责任将无从谈起。即法律人格是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前提。
窃以为,当前作为碳基生命的人类控制下的地球,AI硅基和机器人只能是授权经办,而不能被视为“法人”或具有“人格”,因其不能自负其行为后果。在该交通警察机器人未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笔者不禁有此疑问,作为不能对其行为负责的机器人,是否具有指挥交通的执法权,由此导致的责任或后果又将由谁承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