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曙光初现 “反内卷”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网络 2025-07-24 19:00:44
市场资讯 2025-07-24 19:00:44 阅读

财联社7月24日讯 今年上半年,生猪养殖行业迎来曙光,多家上市猪企业绩改善。行业核心矛盾转变,“内卷”模式难以为继,需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此节点,“反内卷”政策加速落地,倡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化解供需矛盾,利于落后产能出清和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头部猪企业绩回暖

2025年上半年,猪价虽走出周期底部,但行业仍供强需弱。猪价波动小,主要在14-16元/公斤区间震荡。多家猪企上半年出栏量增长,业绩集体回暖。

其中牧原股份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5亿元-110亿元,同比增长超9倍;新希望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8亿元-7.8亿元,同比扭亏。

盈利好转并非意味上市猪企已完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多数上市猪企负债率依然高于50%,行业负债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当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核心矛盾已从此前 “保供”转为“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自去年5月以来,生猪养殖已经连续14个月保持盈利。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国内生猪产业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而非单纯追求数量提升。”

“反内卷”政策引导加强

当前生猪行业正在推动“反内卷”,多次政策出台倡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昨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新希望等头部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参会。会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在此之前已有多项“反内卷”政策调控密集出台。5月底,已有相关部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多家头部猪企接相关部门要求,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出栏体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

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今年下半年的供给、和限制基础产能,调减100万头,稳定明年上半年供给。

有多家猪企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上述政策执行多采用“窗口指导”方式,提前预防企业逆势扩张。

生猪行业反内卷核心在于产能供给侧,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调控产能是能够稳定行业预期,预期稳、产能就可以稳住,行情也能稳住。”

上市猪企响应政策

政策执行已有一定成效。

温氏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属于行业内最早公开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上市猪企,正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监管单位的政策指导。以生猪均重为例,5月份肉猪均重248斤,6月份降至了246斤。

(此前温氏股份6月9日在公司内部和产业条线发布的相关通知)

财联社记者从新希望获悉,4月以来公司响应国家政策的指引,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稳定生猪产能的具体措施的落地,主动调整发展节奏,也注意控制公司整体的种猪存栏规模。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头左右,公司在今年6月又向采购客户发出通知,要求明确销售流向,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禁止开具饲养检疫票,对违规操作的客户将给予暂停竞拍、直至关闭竞拍权的处罚。

某上市猪企高管表示:“目前公司生猪出栏体重也就120多公斤,政策之前曾想今年投产几个闲置场,但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实现。”

据农业农村部,6月生猪宰后均重月均90.3公斤,环比下跌0.58%,同比下降2.11%。在政策引导和高温影响下,生猪出栏屠宰均重得到抑制。

目前生猪出栏仍处于前期产能扩张带来的惯性增长趋势中,但依靠拉动产能优势已不存在,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养殖成本将成为行业分化的主要因素。

当前行业内部成本差异十分明显,第一梯队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神农集团养殖成本已接近12元/公斤。 但天邦食品、天康生物、华统股份等均超过13元/公斤。

朱增勇进一步表示,生猪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更重要是通过比如种猪的选育,营养配方的改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来提升生猪品质。此外大型猪企更应发挥联农带农的责任。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