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剧低俗化亟须监管 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网络 2025-07-24 04:05:29
市场资讯 2025-07-24 04:05:29 阅读

  “雄性每婚配一次,便会在项链上加一颗兽牙。牙越多,代表宠幸过的雌性越多……”这是一条在短视频平台热播的动画短剧开场白。该剧以“一女五兽夫”为噱头,单条播放量已突破三千万。

  暑期孩子触屏时间激增,不少家长反映,一些动画短剧低俗化、暴力化倾向明显。记者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动画短剧异军突起,其中不少“霸总”“重生”等“爽感”剧本,甚至还暗含色情、暗黑等内容,此类短剧采用动画包装,极易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带来不良影响,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粗制滥造

  多改编自微短剧或网络小说

  “一开始以为在看动画片,结果听到‘圆房’‘宠幸’之类的词。”广西南宁一名5岁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向记者反映,暑期孩子在家“刷视频”时间增加,发现孩子刷到了一些看似是动画片,但内容非常“成人化”的视频。

  记者发现,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动画视频,其中一些动画内容具有明确主题,主线、情节连续完整。数据显示,仅在抖音平台,话题标签#沙雕动画累计播放量高达2681.6亿次,话题标签#虾仁动画的累计播放量也达到428亿次。

  “这类动画短剧大多改编自爆款微短剧剧本或网络小说,创作者只需购买素材包,借助AI工具就能快速制作。有的素材包几十元就能买到,还可以反复利用。但由于制作粗糙,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多是一些博眼球的夸张剧情。”某头部微短剧企业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一些动画短剧暗含“擦边”等内容,语言低俗。诸如《妻主苏瑶》“一妻多夫”的设定正是动画短剧题材选取的代表。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动画短剧暗含校园霸凌、暗黑、恐怖等倾向。

  算法围猎

  以“类儿童内容”进入推荐池

  多项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是微短剧的重要用户。近年来,为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平台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微短剧进行下架。多位受访专家提示,动画短剧披着动画外衣,极易被未成年人“捕捉”。

  “动画片往往被视为儿童友好型产品,但动画短剧背后却是成人导向的叙事。”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

  记者观察到,尽管多数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一些家长反映,因为界面内容太单调,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有限。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启用该模式,部分动画短剧仍借助“类儿童内容”标签进入算法推荐池。

  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英指出,一些短剧团队本来就以“沉迷机制”为导向设计内容,节奏快、反转多,依赖悬念与连载制造持续刺激。

  更让人担忧的是,价值观错位的悄然渗透。“一些动画短剧看上去画风清新,实则三观扭曲。”姚华等受访专家表示。

  强化监管

  合力筑牢青少年成长“防护网”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精品化和价值引领的转型期,但动画短剧却成为一股“逆流”,存在“画质差”“三观无”等问题。应尽快明确该类短剧监管模式,强化平台责任,并呼吁学校和家长多方协同,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微短剧按总投资额度分类分层进行审核。动画短剧制作成本很低,且制作企业多为动画小作坊和个人工作室。业内人士透露,不少连载动画因不含有付费、广告植入等商业模式和不连续的故事情节,而处于短剧和短视频之间的模糊地带,给监管带来挑战。

  ——强化平台责任。内容平台作为传播渠道,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在技术和运营层面建立儿童保护机制。

  ——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受访专家表示,家长是儿童网络内容的“守门人”,应提升数字监护能力,并通过亲子共同观影,引导孩子对优质内容进行讨论。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