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赛场到千家万户的挑战与机遇

网络 2025-07-03 17:30:21
市场资讯 2025-07-03 17:30:21 阅读

今年,从半程马拉松到格斗大赛,人形机器人“火出圈”,背后是我国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技术突破。然而,从赛场到千家万户,仍面临重重关卡。业内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在多元场景的普及,亟待解决数据瓶颈与成本控制两大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数据“卡脖子”问题?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高度依赖数据的“喂养”。当前,人形机器人数据远不足以支撑其“智能化”需求。重庆大学教授刘雳宇指出,数据规模小,高质量数据获取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认为,主要体现在开放环境无限场景和文化差异性两方面。数据获取难度大也导致成本较常规AI训练更加高昂。

要解决“数据荒”困局,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在积极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人形机器人专用数据标准,建设国家级的人形机器人数据平台。

为什么价格还“打不下来”?近期,广州一男子用宇树机器人协助带娃引发网友热议。但对比其相对单一的应用场景与尚不完善的智能化水平,价格依然高到让人迅速“拔草”。刘雳宇认为,目前市场在售部分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普遍较弱,多模态交互不流畅,应用场景也仅限于科研教育等,难以满足大众复杂的生活需求。

造成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的原因,除了数据采集成本高企之外,还在于国产供应链尚未完全满足量产需求。不过,各家公司早已将“降本”“提智”视为迫切突破的核心命题。

大规模商业化还要多久?人形机器人从“炫技”到实用到底还要多久?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给出预测,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的“元年”。张向宏判断,2026-2030年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拓展至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到2035年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将适应完全未知环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来在家庭、医院等开放性场景大规模应用人形机器人,一定要经过严密的论证,须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并符合伦理道德。

比消费市场更早启动的,是金融投资领域的全面布局。根据《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全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案例71笔,金额84.5亿元。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介绍,公司已制定短期和中长期投资计划。在这股产业投资热潮中,业内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