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银行买基金变“难”了 加强基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强化投资者保护
“我原先在某银行的风险评级为4级,能够购买其代销的5级风险评级的基金产品,但近日我无法再购买此类高风险产品了。”北京市西城区投资者汪洋(化名)向记者透露。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记者了解到,这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对投资者在基金产品购买方面的适当性管理有所加强。

追逐被动投资朵朵“浪花” 公募大力布局增强指数型基金
被动产品大发展的背景下,“进可攻退可守”的增强指数型基金获得投资者青睐,基金公司近年来也加大该类产品的布局力度。数据显示,超过70%的增强指数型基金今年以来取得超额收益。拉长时间来看,近五年来取得超额收益的增强指数型基金占比超过90%,富荣沪深300增强A的期间超额收益率高达111.71%。

错过了英伟达的3万亿 木头姐仍自信宣称其基金AI优势仍存
华尔街明星投资人、“木头姐”凯茜·伍德最新表示,虽然去年削减了英伟达股票的持仓,但她管理的方舟投资管理公司(ARKInvestmentManagement)仍在人工智能资产的配置方面处于有利地位。“木头姐”在2020年和2021年曾一度名声大噪,甚至被吹嘘为“女版巴菲特”。当时由于美联储利率较低和散户风险偏好高涨,伍德的基金集中押注于投机性很强的科技公司,获得了巨大回报。

逾1500只迷你产品陷清盘危机 基金公司唱响“难舍难分”
在公募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产品规模分化情况愈发凸显,迷你基金成为了行业里绕不开的难题。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寻求出路,召开持有人大会,提议放宽迷你基金清盘条件,为产品谋求继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合并、终止基金合同等多种出路。业内人士透露,规模只是基金公司考量产品是否清盘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产品未来的内生成长动力以及市场真实需求的预判和把握。

提前“开门迎客” 多只次新基金结束封闭期
在近期的市场震荡中,资金在逢低入场。近期,多只次新基金建仓节奏较快,且部分产品成立后不久就结束封闭期。业内人士认为,次新基金一般有3个月的建仓期,可以较好地把握入场时点,这类资金的快速入市也带来了更多的积极因素。国联安基金的公告显示,6月7日起,国联安价值甄选开放日常申购、赎回、转换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而这只基金成立于5月14日,至今不到1个月。

公募基金关注上市公司分红政策 年内超八成红利基金实现浮盈
6月5日,民爆光电在回复机构有关公司分红政策提问时表示:“公司发布了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2023年至2025年),承诺未来三年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可分配利润的50%。”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已有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和其他资管机构奔赴调研,向上市公司共提出超过1400条有关分红的问题。

年内分红超700亿 这些基金二季度密集发钱
截至6月5日,今年以来基金分红总金额已超过700亿元。其中,债基的数量占比超过九成,较一季度有小幅提升。权益基金方面,红利ETF成为二季度分红主力。业内人士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资金对成长性配置需求转移,更加追求确定性,优质的红利资产具有较高的股息率和较强的防御性,持续成为热门的投资选择。此外,新“国九条”政策有利于强化上市公司分红监管,将导致市场风格向红利风格倾斜。

错过好品种?可转债基金今年收益亮眼 近五年回报最高超80% 多只绩优基股票仓位高
近期,随着转债市场震荡上行,可转债基金业绩表现也回暖,今年以来收益最高超11%。除了优选转债外,部分绩优转债基金还通过提升股票仓位厚增收益,并采取了加杠杆策略。业内人士提示,考虑到转债市场的估值已回归到较为合理的区间,可转债基金的持有体验可能会好于去年。不过,也有人士指出,部分转债相比正股而言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转债的下跌风险也不可忽视。

公募基金年内分红近700亿元 19家机构豪掷超10亿元红包 谁是“分红王”?
受益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本市场的表现,公募基金整体业绩呈现回暖态势。基金分红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公募排排网发布了关于2024年1月至5月期间公募基金的分红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在年内的分红总额同比大幅增长。截至5月31日,共有126家公募机构进行了分红,分红总额高达664.09亿元。其中,分红金额靠前的公募机构包括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等。

QDII基金陆续放开限购 业绩与规模倒挂明显 部分已在提示风险
近日,多只此前暂停申购的QDII基金正在调整限购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持营。然而,就行业现状来看,今年以来的QDII基金存在较明显的业绩与规模倒挂现象,很多业绩不错的产品规模日趋迷你化,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了清盘的风险,基金公司也在近期发布了提示性公告。
本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