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耀私募登记引关注 量化私募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成焦点

网络 2025-09-26 07:50:49
基金 2025-09-26 07:50:49 阅读

  近日,华耀私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实控人李光背景引发关注。资料显示,其曾在知名量化私募磐松资产担任重要角色,私募行业人才流动现象凸显。事实上,此前新登记的私募中,有不少核心人物都与知名私募有关,尤其是量化私募中,“私奔私”情况频现,私募创业潮成为新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近几年量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选择自己创业的人士也越来越多,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问题或是许多私募基金经理选择离开老东家,创办新公司的主要原因。

  核心员工辞职单干

  9月12日,一家名为“上海华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证券私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记,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现有全职员工5人,管理规模处于0–5亿元区间,暂无在管基金产品。

  华耀私募股权结构为李光持有70%股份,上海诚远投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30%股份。穿透来看,李光持有71%股份,为公司实控人。

  实控人李光的背景引发了市场关注。资料显示,自2022年11月至2025年5月,李光一直就职于知名量化私募磐松资产,其中2022年11月至2025年1月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25年1月至2025年5月任公司基金经理,均属于核心岗位。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就职于磐松资产期间,李光曾通过持股平台上海大柏树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间接持有磐松资产的股份,是除创始团队外少数持股的高管之一。

  “私奔私”情况较多

  事实上,今年以来从原私募核心岗位离职,另立门户成立新私募的现象不在少数,尤其在量化私募中较为常见。私募人才流动成为行业焦点,激励机制问题备受关注。

  例如,9月22日刚刚登记成功的良源(南京)私募,其实控人代绍礼此前就职于另一家量化私募北京中金量化,担任交易部基金经理一职。

  从知名私募离职的“私奔私”情况也有不少。例如今年2月登记的上海正合,其实控人葛陈亮自2015年8月至2024年12月一直就职于知名量化私募天演资本,曾担任研究总监、基金经理职位。今年4月登记的深圳九木,实控人余浩曾任海南盛冠达的合伙人、基金经理。

  此外,今年8月刚刚登记的智策盛源,其实控人张磊曾在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职于灵均投资,任量化研究员、投资经理,从灵均投资离职后,又在其他公司任职,今年6月创办了智策盛源。今年3月登记的扬州远和,其合规风控负责人李虎曾在龙旗科技多个岗位任职,随后又陆续前往其他公司任职,2024年6月加盟扬州远和。

  主观私募也有“私奔私”情况出现。今年初登记的兴乾私募,其实控人陆文俊此前曾在知名私募上海运舟担任核心高管。今年2月登记的上海云脊,实控人梁力此前曾是宽远资产的副总经理、基金经理。今年3月登记的齐辰(深圳)私募,实控人刘竞曾是上海瓴仁的执行董事。

  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是重要原因

  证券私募的基金经理作为私募产品的主要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从业背景对产品的风格特性和收益回报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私募激励机制成为人才流动关键因素。

  按照从业背景,私募基金经理可以分为公募派、私募派、海外派、券商派、民间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背景等,不同的出身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投资风格。对于量化私募来说,海外派较为常见,当前国内不少百亿级量化私募的创始人、基金经理均有海外顶级金融机构工作背景,回国后顺应国内量化发展的大潮,创立了自己的私募机构。

  不过,随着国内量化发展时间越来越长,机构数量越来越多,私募派量化势力开始涌现,一些量化私募核心人员“分家”的消息不断传出。特别是在近几年量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选择自己创业的量化人士越来越多。

  业内人士认为,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问题是许多私募基金经理选择离开老东家,创办新公司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一些采取PM(投资经理)制的量化私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PM另立门户并不罕见。另外,在一些管理结构相对扁平化的公司中,由于晋升路径有限,能力较强的员工也容易寻找新的平台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