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助力稳投资,侧重支持新兴产业与产业升级
自今年5月以来,多地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展政策宣讲会或者项目筹备会,积极筹备稳投资项目。近期,部分地方进一步梳理出入库项目清单,明确了申报基金的金额,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性金融,稳投资)。
从地方透露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规模达5000亿元,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参与其中,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不仅地方在积极准备,中央政府层面也在释放稳投资信号。8月18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表示,要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进一步推动稳投资政策落地。
财达证券常务副总经理胡恒松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定位为“准财政”工具,由发改部门筛选项目清单,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融资提供项目资本金,财政部提供贴息支持。与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比,本次新型工具使用范围更广泛,更加侧重于提振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新兴产业,政策性金融)。
多地完成项目储备
8月19日,湖北咸宁市召开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专题研究会,重点从市“十五五”规划储备项目库中精准匹配项目。8月13日,广东省梅州市高新区举行政策宣讲会,要求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谋划包装优质项目。7月底,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组织召开项目谋划推进会,全县共储备11个项目,总投资133.69亿元。
7月25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三家政策性银行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开展情况。南京浦口区发改委积极推进项目储备,截至7月15日,新增国有平台入库储备项目12个,总投资达42亿元,同时推动18个民营企业项目成功入库,总投资149.6亿元。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5月以来,多地陆续召开宣讲会或项目储备会,旨在摸排盘点项目资源,做好与政策性银行的对接工作,以期更好地利用该部分资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降低项目融资门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是2025年下半年稳投资、促创新的重要举措(产业升级,政策性金融)。从地方信息来看,储备项目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投向领域既有基础设施项目,也包括产业项目。
侧重支持新兴产业
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稳投资并不少见。2022年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到2022年10月末,便累计投放了7400亿元。该政策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有利于满足资本金到位要求,撬动更多资金参与。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研究员吴亚平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准财政”工具,由政府确定资金投向领域,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如同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其运作模式类似,主要通过股东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给项目注资。胡恒松表示,预计这次新型工具的落实,可能会更加注重与专项债的配合。
从6、7月份投资数据来看,稳投资确实需要加力。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1-7月份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至1.6%。吴亚平表示,有必要加快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回升,政策性金融)。
尽管外界期待“准财政”工具加力,但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定担忧。比如,政策性银行更擅长基建投资,而新兴行业的投资需要更专业的判断。胡恒松表示,政策初衷是通过率先投资重点行业,带动民间资本跟进,资金投向要以“收益”为核心,尽量规避公益性强、回报低的项目。
(文章来源:21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