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企改革:资本市场成核心引擎
2024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更是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标志性信号。紧随其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铺开,其核心目标直指“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一系列密集部署清晰地表明,本轮国企改革已告别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转而聚焦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在这一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嬗变,它不再仅仅是国企的“融资渠道”,而是历史性地被推向改革舞台的中央,转变为推动国企脱胎换骨的“核心引擎”。
根据财政部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有企业(非金融)资产总额已攀升至371.9万亿元,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但长期以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估值洼地”现象。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一场深刻的价值再发现、再评估和再创造,已成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国企估值折价,源于市场对国企治理僵化、效率低下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估值模型无法衡量其战略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局限性。
首先,资产定价需更加市场化。政策已明确要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有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作用,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其次,市值管理需主动作为。将市值管理纳入业绩考核,是推动国企从“被动接受估值”向“主动价值经营”转变的革命性举措。国企应善用稳定分红、股份回购等工具箱,持续提升内在价值。最后,信息披露需有效传递价值。国企需要改变过去相对保守的信披风格,学会用市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充分展示公司在战略、研发、ESG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
任何深刻的变革,都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本轮国企改革之所以将资本市场置于核心位置,其背后是国家战略层面对国企功能定位、价值衡量标准以及国资监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到“深化提升行动”的启动,再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贯穿其中,为资本市场深度参与国企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一轮改革的定位是“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更强调国企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战略作用。
从顶层设计的革新到市场实践的深化,一幅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引擎,驱动国资国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然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效率和利润的改革,更是一场关乎价值认知、治理模式和发展范式的深刻革命。展望未来,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的深度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混改将更重“质量”而非“数量”;二是市值管理将成为国企“标配”;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企有望率先实现价值重估。
这场改革,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国企应抓住政策窗口期,大胆而审慎地制定资本市场战略;投资者应与时俱进,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国企的投资价值;监管层则应继续完善制度,为国企改革营造一个稳定、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