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十年发展路:服务民营经济与科技赋能并行

网络 2025-07-18 00:45:31
证券研报 2025-07-18 00:45:31 阅读

过去每逢中秋和春节前夕,蒙牛经销商李网都要从江苏“打飞的”赶往内蒙古总部,只为拿到一份几十万元备货贷款所需的经销授权合同。如今,网商银行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让“李网们”无须奔波也能轻松获得贷款。

自2015年首批民营银行开业以来,这些新兴银行探索出一条服务民营经济的独特路径:没有实体网点,依托支付、消费等场景采集多维数据,填补小微企业等“信用白户”的金融服务空白。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到,“提高为民营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家民营银行及业内人士,旨在通过剖析过去十年民营银行的成长轨迹,为当前大量中小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提升服务民营经济效能提供一些借鉴。

差异化服务填补市场空白

在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纺织园区,某纺织公司近期收到了700万元贷款。武汉众邦银行创新运用仓单质押贷款为其破解难题,这正是民营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生动写照。

民营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可概括为四类: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个人消费者、农村用户、创新型企业。这四类群体传统银行覆盖不足,民营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放贷,填补市场空白。

据记者梳理,截至2024年末,已披露数据的11家民营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共计5205.72亿元。民营银行对于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赋能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进

自2015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开业以来,经过十年发展,民营银行已增至19家。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让其能够以轻量化架构切入场景金融,服务大量企业。

微业贷是微众银行推出的全国首个线上化、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民营银行加固在科技领域的护城河,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也塑造了其在服务民营经济版图中的独特“生态位”。

站在新起点不断锤炼新动能

站在新一个十年的起点,市场对民营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有更多期待。但部分民营银行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多位受访者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更精准的政策支持。

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是民营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民营银行可以继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

民营银行也要不断锤炼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展望未来,民营银行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民营经济的征程依旧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