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发展

网络 2025-07-12 04:28:24
证券研报 2025-07-12 04:28:24 阅读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制造从追赶走向自主可控的发展史。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跃居全球第一,彼时,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仅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引领者的转变,中国工业机器人仅用了10年时间。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政策与技术共振之下,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工业机器人企业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答案。

  以创新开辟增长空间

  工业机器人指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2013年以来,在政策推动下,资本大量涌入,应用加速落地,国产机器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增至55.64万台,10年增长超15倍。

  去年7月份,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出海”寻找新市场,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Wind数据显示,49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码,2024年总计达142.64亿元。

  在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照生产基地,协作机器人正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针对性场景训练。公司品牌经理王显东介绍,越疆在AI与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90%,自主化率达100%。

  柔性化也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深圳市智哥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展出的柔性化管道焊接系统运行场景,该公司副总经理蒋林介绍,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一次性满足多种需求的柔性化设备。

  技术创新大大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企业开始突破船舶、航空等高壁垒领域,以及3C、汽车等复杂装配场景。一些企业更通过技术与场景的结合,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多家企业纷纷尝试技术迁移与跨界布局,以探索更多利润空间。例如,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均通过合作或自研的方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积极“出海”谋增量

  在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四足机器狗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围观。公司现已占领全球四足机器人近70%的市场,工业落地应用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当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正积极“出海”拓展增量市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55.4%。2017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从19.8亿元增至80.6亿元。

  从需求端来看,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5%。

  “海外市场一般具备更高的付费能力,但同时对于机器人品牌、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

  对此,我国企业正探索多元“出海”路径: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德国库卡获取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和高端客户资源;汇川技术等企业将产品组成“智能工厂打包套件”抱团“出海”;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售后和运维团队。

  政策端也将机器人企业“出海”列为重点支持方向。长期跟踪科技赛道的一久(海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勇锋表示,下一步在政策端,可在延续前期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设专项“出海”基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与海外适配。

  可以预见,在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将真正实现从“量的狂飙”到“质的突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