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细则施行,量化行业迎新规

网络 2025-07-07 02:30:18
证券研报 2025-07-07 02:30:18 阅读

  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今起正式施行。随着一系列涉及程序化交易的配套法规相继实施,量化行业将向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从实施细则来看,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监管全面细化。实施细则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实施细则还对高频交易做出差异化监管安排,包括额外报告要求、从严管理异常交易行为、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等。

  北京地区某量化私募表示,该公司已从交易模型、风控管理和合规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在交易模型上,因子参数已经进行了大幅调整,严格控制最大买量和最大卖量。在风控上,执行严格的风控管理体系,实施盘前、盘中、盘后24小时实时预警及人工监督,并重点加强了盘中实时监测,严格监控每天交易笔数,确保不触发异常交易和高频交易。

  从证券时报记者调查情况来看,上述公司并不是个例。去年以来,监管层面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力度不减,国内大中型量化私募机构普遍已做出了相应整改,头部机构甚至设立专人专岗进行管理评估,确保合规。

  在产品端,从去年开始,部分依赖极高报撤单频率的策略产品,已被大幅调整或淘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六成。截至今年6月底,量化机构发行的产品中,主打高频策略的产品已经难觅踪迹。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的本质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是让有能力的机构走得更远。新规对于算法、交易频率、风控指标等提出更细化的要求,有助于遏制非理性交易行为,压缩灰色空间。从操作层面看,越大的机构越有能力快速适应监管变化,推动头部机构形成良性竞争。从长期来看,新监管环境下,有助于行业完成“挤水分”“清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