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盛会:技术革新与资本狂欢共舞

网络 2025-11-13 19:41:53
股市要闻 2025-11-13 19:41:53 阅读

  金融投资报记者梅婧陈雨禾资本市场的“涨声”,往往是对产业前景最敏锐的回响。近期,动力电池板块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11月13日,A股锂电池、动力电池板块强势领涨,成为市场中“最靓的仔”。具体看,天宏锂电“30cm涨停”,海科新源、华盛锂电、康鹏科技、泰和科技等“20cm涨停”,雅化集团、多氟多等多股涨停。这背后,是近期相关领域重磅利好消息不断。国家能源局11月12日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来自于动力电池和储能方面的需求也出现爆发式增长。

  更重要的是,一场高端产业盛会正释放出新的重磅信号——11月12日至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四川宜宾隆重举行。这场汇聚全球行业领袖的盛会,描绘出一幅技术攻坚与全球竞合的产业新蓝图,为市场的火热表现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动力电池产业集聚成势

  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诞生于四川宜宾。这座以五粮液闻名的“中国酒都”,正以“动力电池之都”的新名片,站到了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的聚光灯下。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被誉为全球产业“风向标”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2025)》也正式发布,这亦是其连续第四年发布,以数据精准把脉行业。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占比超60%。在创新能力与产业链完备性上,中国同样领跑。

  其中,四川省表现亮眼,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三,在电池产能、产量、优势企业数量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产业链完备性来看,四川在电池材料加工端、电池上游原材料端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宜宾作为核心承载区,正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绿电资源,从“一白(酒)一黑(煤)”的传统产业格局,成功转向“一蓝(新能源)一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出令业界瞩目的“现象级IP”。

  事实上,在此次大会上,有超50家龙头企业集中落户,以及预计年产值超900亿元的投资项目,正是其强大产业集聚效应的最佳证明。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一场关于下一代技术路线的冷静思考与务实抉择。在大会前夜的高端对话上,三位业内人士在对全固态电池预期方面的态度,共识与分歧同样鲜明。

  会议现场

  重庆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直言,需为全固态电池“降温”。他认为,当前液态电池潜力未尽,固液混合(或称半固态)技术是更现实的升级路径。全固态面临科学、工艺、成本三重挑战,大规模商业化“最乐观在2030年后,甚至可能到2035年”,呼吁行业避免炒作,建立正确预期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志新则勾勒了“两个波次”的发展图景:固液混合电池拥有5—7年的商业窗口期,而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2—2033年开始规模化商用。他强烈呼吁,要给予科学家 “安静的书桌” ,进行长周期攻关,反对拔苗助长

  产业实践派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认为技术需要兼具性能与成本竞争力。他明确表示:“3—5年内有买车计划的,可以暂时不用等全固态。”其公司策略是立足当下,用固液混合技术提升安全,同时谋划未来。

  尽管观点各异,但在上述人士看来,固液混合电池是当前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抓手,而全固态电池仍是必须攻坚的战略制高点。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融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维度正从单一产品的竞赛,升级为 “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 的全面竞争。

  这一趋势在多位行业领袖的发言中得以印证: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出“智能增程”以盘活存量与增量市场;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李小琳阐述了“数智化”对低碳生产的赋能;而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断言“材料定乾坤” ,并预示“动力电池+储能+AI”将重塑能源未来

  显然,在这一大背景下,宜宾作为“电池之都”的实践路径具有典型意义。

  金融投资报记者获悉,宜宾正将新型储能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依托现有动力电池、光伏产业集群基础,前瞻布局储能新赛道,致力于打造“长江上游绿色新能源之都”,推动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向“链式崛起”跨越,全力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此次签约的情况亦印证了这一点。据悉,签约项目贯通基础原材料、电池电芯、核心零部件并延伸至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并在前沿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如深安锂能半固态电芯项目、瑞泰汽车座椅、新石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示范中心项目等,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未来,宜宾坚持“需求牵引”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路径。一方面,今年分三批次发布总投资195亿元的114个应用场景,大唐、华电等全省首批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已建成投运并发挥保供实效。另一方面,实施“江源行动”,前瞻布局钠电池、液流电池路线。通过招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攻关大容量储能电芯技术,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可以说,“电池之都”这场盛会背后,正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缩影——它既拥有引领全球的规模与效率,也正冷静应对技术路线抉择与未来产业竞争的挑战。在技术路径上,行业在固液混合电池的务实推进与全固态电池的长期攻坚间寻求平衡;在未来产业竞争上,各方选手已从单一产品性能转向“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的全面较量。

  从宜宾的实践可以看到,通过布局半固态电芯、钠电池等前沿技术,发布超百亿应用场景拉动需求,贯通从材料、电芯到整车示范的全链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构建一个更智能、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以生态优势决胜全球竞合新战场。

  而在产业之外,资本市场亦迎来一场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叙事的狂欢热潮。无论是工信部释放的政策利好,还是此次大会上宜宾签约的861亿元重磅投资,共同为这场资本盛宴注入强劲动力。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这场绿色能源革命的深度和广度重新定价。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