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6年会:聚焦资本市场新阶段与三大配置主线

网络 2025-11-12 07:21:23
股市要闻 2025-11-12 07:21:23 阅读

  11月11日,中信证券在深圳举办主题为“奋进新征程”的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在资本市场论坛中,中信证券多位首席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将延续在波动中复苏的态势,宏观方面将持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为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全球环境、科技趋势与制度变革的共同驱动下,中国资产的红利时代已然开启,从制造业定价权重估、企业出海深化到科技行情延续,三大配置主线清晰浮现,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资本市场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焕发蓬勃生机。”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在致辞中表示,展望“十五五”时期,在全球环境、科技趋势与制度变革的共同驱动下,中国资本市场将呈现新的特征,在新征程上奋进前行。

  具体而言,邹迎光认为,全球变局下的产业与金融重构带来外部破局契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与金融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全球治理参与能力持续增强。在产业层面,中国制造在复杂环境中彰显强大韧性,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7.1%,全产业链优势突出,未来更多本土龙头企业将向跨国巨头转型,实现份额优势向定价权的转化。在金融层面,地缘形势变化与大国博弈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资金区域与资产类型再平衡成为共识,这一过程将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持续提速。

  在科技趋势方面,邹迎光表示,科技驱动下的新旧动能转换催生资本市场新机遇,中国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经济动能切换成效显著,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微观层面,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引领,改变了对中美科技差距的传统认知,推动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改善,点燃全球资金布局热情。中观层面,资本市场向“新”发展趋势明显,今年A股电子行业市值曾反超银行业,未来新质生产力行业市值占比将持续提升,市场表现将更贴合新经济发展与产业国际化进程。宏观层面,“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助力经济增长动能切换,预计明年经济将呈现结构分化下的温和修复,新质生产力将稳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中枢。

  在制度变革方面,邹迎光表示,制度环境优化将塑造市场生态新气象。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持续增强,聚焦投融资功能协调发展。一方面,制度设计与新质生产力行业风险偏好更兼容,能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后续改革将重点发展直接融资,精准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趋势突出,我国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将通过营造“长钱长投”环境、增加优质金融产品供给、强化上市公司回报意识,构建融资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聚焦产业升级与内需激活

  在会上,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和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分别对中国经济走势、政策导向和资产配置作出展望。

  “中国经济有望延续波动中复苏的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0%左右的增长目标,2026年将保持在4.9%左右。”明明认为,考虑基数因素及政策节奏,2026年经济增长或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节奏。

  宏观政策层面,明明认为,2026年中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将延续。具体来看,赤字率或将继续维持在4%左右,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并向项目建设倾斜;在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空间依然存在,结构性货币工具将持续发力,央行继续进行国债买卖。

  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明明认为,全球宏观环境整体偏宽松,债市方面,国债利率或将先下后上,需要关注两阶段主导因素的变化;外汇方面,人民币汇率有望温和升值;商品方面,黄金作为配置资产的长期价值仍具吸引力。

  杨帆则聚焦中长期趋势,她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政策总量与改革共进,“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有望“万里豁晴川”。国际层面,长期来看,全球产业与金融秩序正经历破裂与重构,各国需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这一变局恰好为中国企业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战略机遇。

  国内方面,她表示,我国政策亮点突出,产业发展与内需激活将成为核心聚焦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望取得显著成效。资本市场改革正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国企改革夯实央企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能源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杨帆认为,补齐内需短板是关键挑战。“十五五”时期理想经济增速中枢或达4.8%左右,政策重心会更多向需求端平衡。其中,服务消费的扩张是提升消费率的关键,预计政策将从收入分配改革、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服务消费供给增效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而投资端增长点将逐步转向新兴产业。

  展望2026年,杨帆表示,财政政策将强化逆周期调节、延续温和扩张,资金投向持续优化,城投转型成首要看点;货币政策落实适度宽松基调,政府债有望主导社融表现;投资端预计低位正增长,推动供需加速重回均衡。

  三大配置主线愈发清晰

  自4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上行,截至11月11日,上证指数报收4002.76点。以科技为主线的上涨行情进入阶段性节点后,下一阶段投资主线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此,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在资本市场论坛中进行了详细的展望。

  “展望2026年,中国资产的红利时代才刚刚开始。”裘翔表示,A股全球营收敞口企业已不局限于少数公司,而是足以推动整个A股的行情,未来A股的基本面要放在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

  具体而言,他表示,A股上市公司正陆续从本国敞口的本土化企业转型为全球敞口的跨国公司,中国资本市场也正从新兴市场逐步转型为成熟市场,A股不仅是中国的A股,也是全球的A股。“十五五”期间,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的位置有望进一步抬升,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这是A股迈向低波动上行行情的基础。

  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裘翔认为,追求稳健回报的绝对收益资金持续入市,应该是未来资本市场增量流动性格局的核心特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股宽基指数波动率步入长期下行趋势;工具型产品逐步抢占传统主观多头产品市场份额,可能会阶段性放大局部板块和主题的波动,但并不影响大局。

  配置方面,裘翔认为,可聚焦三大主线:一是中国制造业定价权重估。“十五五”期间制造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份额优势,向定价权、利润转化,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具有份额优势、供给弹性小、重置成本高的领域,长期利润率提升是核心投资线索,重点关注有色、化工、新能源行业。

  二是企业出海深化。渗透初期品类可关注利润率抬升,加速阶段需紧盯全球产能布局,出海赛道已从工业品延伸至技术服务、IP、文创、餐饮供应链等,机械、创新药、电力设备、军工行业是重点方向。

  三是科技行情延续。需等待AI商业化场景的突破性节点打开想象空间,云侧生产力工具、个性化AI、端侧硬件及应用均有机会,且云侧定价已相对充分;当AI向端侧扩散时,中国在硬件和应用端的竞争优势将显现,重点布局半导体、算力、端侧硬件、AI应用领域。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