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业绩会避谈关键问题 技术布局难消市场疑虑
一边是对未来技术方向的宏大规划,另一边则对焦点问题避而不答。在9月18日下午举行的寒武纪(688256.SH)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这种强烈的反差贯穿始终。作为AI芯片龙头,寒武纪的技术布局备受关注,但市场对其客户结构和业绩可持续性存疑。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截至会议结束,投资者累计提出了数十条问题,但公司管理层仅对其中小部分做出回复。在有限的交流中,公司描绘了一幅围绕算力展开的发展蓝图,但对支撑当前业绩的基石——大客户究竟是谁,以及业绩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模糊处理。这种回避态度引发市场对寒武纪真实实力的猜测。
业绩说明会上,寒武纪管理层始终将话题聚焦于公司面向未来的技术布局,尤其是“大模型”。当被问及下一代高端训练芯片的研发进展时,公司董事长陈天石表示,公司正持续推动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及指令集的迭代优化,将对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图像生成以及垂直类大模型的训练推理等场景进行重点优化,旨在全方位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技术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市场份额,仍是未知数。
除了硬件,软件生态更是此次业绩会交流的重点。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公司如何与大模型厂商深度合作吸引开发者,陈天石表示,公司已建立起开放的开发者社区,提供完整的在线课程、开发文档和编程示例,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同时,通过优化软件工具,用户可将已有模型高效便捷地迁移到公司产品上,最终目标是构建覆盖从大模型技术开发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开放服务能力。这种生态建设能否形成差异化优势,有待市场验证。
对于上半年存货大幅增长,公司董秘叶淏尹解释称,存货增长主要系考虑到大模型市场对人工智能算力的旺盛需求,公司针对云端产品线进行了主动备货,以迎接未来持续的商业化收入。业绩会上,尽管寒武纪管理层极力展示其技术前瞻性,但并未打消市场的疑虑。综合近期媒体报道与本次业绩会的投资者提问,外界对寒武纪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而公司在会上的回应未能给出清晰答案。
首先是寒武纪背后的“金主”到底是谁。“寒武纪的客户都是哪些?请问公司现在产品是否供不应求?”有投资者在业绩会上直接抛出了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叶淏尹并未直接透露客户名称,仅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持续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详情请见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事实上,财联社记者也在业绩会上向公司管理层提问:大客户是否系网传的字节跳动?但未获回应。近年来,寒武纪一直对大客户的身份讳莫如深,公司仅在2021年和2022年的年报中披露过第一大客户分别为江苏昆山和南京市的国资背景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公司,其余年份客户信息并未透露。
第二个疑问则是关于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财报显示,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这种暴发式的增长能否持续?会上,有投资者向公司管理层提问:公司是否有信心维持当前的盈利水平?对此,陈天石并未给出正面预测,仅表示公司将持续聚焦技术创新,积极拓展市场份额,推动公司持续良好发展。第三个疑问则是与英伟达、华为相比,寒武纪的技术“护城河”有多深?当前,AI芯片行业激烈竞争,作为A股市值最高的AI芯片企业,寒武纪的技术实力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IDC数据,寒武纪2024年AI芯片出货量为2.6万片,占国产AI芯片市场的4%份额,落后于华为昇腾(64万片)和百度昆仑芯(6.9万片)。被问及如何看待友商的产品路线和数据时,陈天石的回应也较为笼统,他强调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前瞻性,以保持市场竞争力,但并未与具体产品或技术指标进行对标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正在推进一轮融资。公告显示,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拟募资总额不超过39.85亿元,主要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和软件平台项目。二级市场的表现则更为狂热。截至9月18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1420.99元/股。相较于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34.96元/股的收盘价,该股两年内累计涨幅高达952.9%。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