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芯导电子推进并购,可转债成信息技术行业并购新宠
9月3日,上海芯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最新进展公告称,公司正持续推进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瞬雷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自去年9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上市公司根据交易安排,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以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以来,可转债在并购支付场景中的应用持续深化,可转债并购成为市场热点。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上述政策发布以来,已有14家A股公司将发行可转债纳入并购工具箱,甚至将其作为核心支付方式。这14家公司中,有8家来自信息技术领域,成为采用这一支付方式的主力军。信息技术行业并购活跃,可转债作用凸显。
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是可转债的产品特性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结果——它既能缓解产业对高资金需求的压力,又能实现并购双方的长期利益绑定,更能应对行业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成为推动产业整合的“优选项”。
首先,可转债“分期支付+弹性兑付”的特点,更加适配信息技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重研发”的运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既能减轻短期现金流压力,又不影响长期战略投入的融资方式。
一方面,与一次性现金支付相比,采用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可使收购方避免在交易初期集中支出大额现金,转而通过定期付息将支付压力分散至多个期间,有力保障企业研发和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与增发股份相比,可转债在转股前不会立即稀释现有股权结构,有助于保持创始团队与控制权的稳定。尤其对于高度依赖核心人才与战略连续性的信息技术企业而言,可转债能有效降低因并购导致股权骤然稀释所带来的治理风险,为长期技术投入与团队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可转债的“利益共享”机制,能够将交易双方从单纯的买卖关系转化为长期利益共同体,这一特点在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信息技术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被收购方而言,其收益与收购方未来股价表现相绑定——若整合顺利、技术协同效应显现,转股后可实现更高回报。这种安排不仅激励核心团队留下来继续发挥作用,也降低了关键技术流失的风险,而人才和知识的持续投入正是信息技术企业价值增长的核心。对收购方而言,可通过可转债实现更平稳的整合过渡,尤其在技术对接、研发融合等关键环节,获得被收购团队的深度配合,从而提高技术整合的成功率和效率。
最后,可转债“债性+股性”的双重属性,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缓冲,这在技术迭代迅速、市场波动较大的信息技术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债性来看,它为被收购方提供了本金和利息的“保底”保障,即使出现短期技术路线波动或市场环境变化,被收购方仍可持有债券至到期,获得稳定回报,这减轻了科技创业团队对并购交易的后顾之忧。从股性来看,则为收购方保留了未来技术协同和价值爆发通过股价上涨来实现的可能性,无需额外支付现金对价。此外,可转债本身“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也更易吸引市场投资者,为技术类并购交易提供更为稳定的资金支持,缓解行业周期性波动对融资活动的冲击。
总的来看,可转债凭借其灵活支付、利益绑定和风险对冲等多重优势,正日益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技术型企业推进并购重组的重要支付工具。展望未来,随着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可转债有望在更多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组交易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