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中报:六大行盈利分化,净息差有望改善
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中报收官,国有六大行上半年“成绩单”揭晓。8月29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整体来看,六大行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共计6825.24亿元,日赚约37.71亿元,较去年同期略降,整体延续稳健经营态势。从盈利表现看,六大行呈现明显分化,受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净息差收窄成为共性挑战,银行业盈利面临新形势。
六大行合赚超6825亿元
8月29日,六大行公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共计6825.24亿元,日赚约37.71亿元。
在整体业绩稳中有进的背后,各家银行的盈利表现并非“齐步走”,而是呈现出分化态势。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及邮储银行3家银行盈利水平实现了正增长。作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99.43亿元,同比增加34.49亿元,增长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5.1亿元,同比增长2.7%,两项核心盈利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
交通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0.16亿元,同比增长1.61%;邮储银行实现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492.28亿元,同比增长0.85%,仍处于稳健增长的区间。
相较于上述3家银行的增长态势,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盈利数据增速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1.03亿元,同比下降1.4%。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620.76亿元、1175.91亿元,同比下降1.37%、0.85%。
谈及上半年国有大行业绩表现,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指出,六大国有银行经营业绩整体保持稳健态势。在收入结构层面,受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存量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因素影响,多数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有所下滑;不过各银行均着力拓展非息业务,在财富管理等板块加大发力力度,推动非息收入多数实现同比增长,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也是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净息差有望实现边际改善
净息差(即“净利息收益率”)是影响银行净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2025年以来,受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以及存款成本持续上升等多重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面临收窄态势,六大行也未能例外,净息差管理成为银行业重要课题。
截至上半年末,中国银行净息差为1.26%,较去年同期下降18个基点。该行提到,主要是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外币降息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48个基点等缘由。农业银行净息差1.32%,净利差1.2%,同比分别下降13个和10个基点。
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变动等因素影响,工商银行年化净利息差和净息差分别为1.16%和1.3%,同比分别下降8个和13个基点;建设银行净息差为1.4%,上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54%。报告期内,交通银行净息差1.21%,同比下降8个基点。主要是受LPR调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环境下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客户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叠加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带动证券投资收益率下降,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7%,在六大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但同比降幅相对较大,较去年同期的1.91%下降21个基点。
“从当前净息差表现来看,尽管净息差仍处于收窄区间,但息差下行速度已明显放缓,经营压力有所缓解”,高政扬进一步指出,未来,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有望进一步放缓;同时,叠加前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存款期限结构优化等成本管控措施的成效持续释放,存款端成本仍存改善空间。综合来看,国有大行净息差有望在未来逐步实现边际改善,息差收窄的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为基本面提供有力支撑,这也让市场对银行业未来充满期待。
在8月29日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银行管理层均对净息差边际改善充满信心。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指出,“净息差仍然处于下行通道,但是边际降幅已经出现了收窄,上半年降幅同比收窄的企稳态势具有可持续性。对此,工商银行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组合久期管理,增强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在应对国内外货币政策环境上,在人民币端适度拉长了自身的周期,外币实施短周期的策略”。
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也强调,“随着存款逐步到期、重定价,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的持续释放,加上农业银行同业负债成本跟随政策利率进一步下行,有望带动负债端的付息成本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息差水平。预计下半年我行净息差有望实现边际趋稳”。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坦言,“二季度以来,随着一次性影响的消退,我行的主动管理成效开始显现,息差走势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上半年较一季度仅下降了1BP,降幅开始趋缓。经过近几年邮储银行提出来的‘五大差异化增长极’‘价值存款’‘六大能力’‘1+N’体系的持续建设,息差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深入到了邮储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构建了我们息差表现的长期优势”。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