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劣质股加速出清 市场流动性回升
今年以来,港股劣质股正加速出清。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年内有35家港股公司退市,16家被港交所强制除牌。港交所官网显示,还有部分公司即将退市。
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主板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18个月、GEM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同时,发行人未能维持足够公众持股量、业务运作或资产等,港交所可发布强制除牌。
劣质股加速出清
16家被强制除牌的公司普遍面临业务运营不足、资产状况不佳等问题,分布在非银金融、软件服务等行业。其中,有2家公司为SPAC。如VISION DEAL-Z,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De-SPAC,只能退市。
8月份以来,恒大集团的除牌公告备受关注。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据悉,恒大集团清盘程序仍在进行中。
劣质公司被清除,有助于市场加速新陈代谢。自2018年《上市规则》修改除牌程序生效以来,勒令除牌的数量逐年激增。
随着港股市场加速新陈代谢,也进一步推动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回升。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金额较去年12月份增长120%。
“休眠”公司进入补救期
港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有多达90家公司已停牌3个月以上。名单中既包括地产公司,也包括生物医药公司,部分公司补救期最后期限在9月27日或10月1日。
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未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而被停牌。这也意味着留给这些长期停牌的公司时间不多了,必须在补救期内提交相关材料,否则将面临强制退市。
一位专注于香港市场的律师表示,港交所会在公司停牌三个月内刊发复牌指引,最终由上市委员会决定是否除牌。发行人的责任包括需制定复牌计划并定期披露进展。
以8月7日被除牌的诺发集团为例,公司股票自2023年10月3日起已暂停买卖,因未能于今年4月2日或之前复牌,港交所可将其除牌。最终,上市复核委员会维持上市委员会取消其上市地位的决定。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