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收费与免费之争:主机厂面临商业模式抉择
“我们绝不能再推行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实现收费。”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举办期间,德资巨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的一番演讲在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眼下,汽车行业的智驾呈现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特斯拉FSD(智能辅助驾驶)以高价占据市场,华为凭借技术构筑溢价壁垒;而不少车企宣布免费使用智驾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采取收费模式,主机厂可以从智驾系统中赚取收入,摊薄研发成本。而不收费,主机厂则可以扩大用户对于智驾的使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来推动智驾算法迭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摆在主机厂面前的两条路。眼下,智驾渗透率在不断提升,主机厂要算好这笔“经济账”,或许并不容易。
两种模式差异化竞争
今年以来,以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广汽为代表的主流车企集体发力“智驾平权”战略。比亚迪率先将搭载“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奇瑞发布“猎鹰智驾”,小蚂蚁智驾版首次将智驾平权的极限下探至6万元级;零跑汽车宣布对含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智驾软件全面免费。
但是,特斯拉、华为等主机厂则坚持采取软件订阅收费模式。特斯拉增强版辅助驾驶(EAP)售价3.2万元,季付1399元/季度,月付699元/月,其智能辅助驾驶(FSD)则定价6.4万元;蔚来同样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订阅策略,服务包月价格为380元;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3.6万元。
成本是企业核心考量
成本是主机厂选择智驾收费的重要原因。智驾应该是一项“服务”,而非汽车的终端“功能”,其年度履约费用远比想象中高。除了每年的通信费、数据传输费之外,智驾本身的人力、软硬件成本同样是巨大的开支。从人力成本来看,智驾系统迭代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包括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专家、场景测试工程师等。硬件方面,智驾功能依赖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车企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新一代硬件。
一位智驾领域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硬件降本压力也会传导到供应商。五矿证券研报显示,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便已降至4000元以内。吴永桥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行业整体利润却大幅下滑。吴永桥还透露,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包括博世在内的绝大多数供应商均深陷残酷价格竞争中。因此,在吴永桥看来,“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给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有业内观点也指出,智驾若想要健康发展,既要主机厂找到成本与体验的平衡点,也需要市场形成对“服务付费”的共识。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