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年内举牌超去年 政策助力险资入市

网络 2025-08-04 20:50:43
股市要闻 2025-08-04 20:50:43 阅读

截至8月4日,保险资金年内在A股及H股市场累计举牌达21次,超越去年全年水平。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十余家机构密集出手,举牌标的涵盖银行、能源、公共事业等领域。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险资正通过高息股填补现金收益缺口,并借新会计准则下FVOCI计量平滑利润波动。

与此同时,财政部拉长国有险企考核周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权益资产配置上限等政策,推动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深度协同。

年内举牌量超去年全年

根据原中国保监会于2015年发布的准则,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需在持有或关联方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公告。截至8月4日,保险资金年内在A股及H股市场已累计举牌上市公司达21次,已超过去年全年举牌次数。

举牌上市公司的保险机构有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举牌标的包括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股,电投产融、大唐新能源等能源公司股票,以及中国水务等公共事业与环保公司股票。

从交易市场来看,香港上市公司受到险资青睐。如,中邮人寿买入绿色动力环保H股股票触发举牌;泰康人寿作为H股基石投资者取得峰岹科技H股股份,构成举牌。

平安人寿及其关联资管公司在年内三度举牌招商银行H股,并对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各进行两次举牌;瑞众人寿也在3月12日举牌中信银行H股。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险资举牌对股息率的要求明显提升,背后动因在于利率下行时,保险公司需要更多的股息来支撑现金收益。

新会计准则驱动抢滩高息股

本轮险资举牌潮始于2024年,华泰证券分析,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利率下行环境下投资压力增大和会计准则切换等。

华泰证券表示,盈利能力稳定的高息股能够提供长期现金收益,缓解现金收益压力;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计量,账面价值较为稳定,亦有助于贡献稳定投资收益。

但同时,华泰证券指出,大部分举牌可能都是出于赚取高股息或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考虑。但险资也会因看好股票未来的成长性或者公司的战略协同作用而大量增持、举牌。

如,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后表示,投资杭州银行,新华保险可以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促进银保业务协同。

5月7日,中邮人寿举牌东航物流后表示,该投资旨在落实中国邮政集团与东航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资本纽带连接金融与物流要素。

此外,会计准则切换也是险资加大权益投资的原因之一。2017年财政部规定保险业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IFRS9)。

华泰证券表示,在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之前及之后,险资有动力根据新准则的特点调整资产配置思路。新会计准则鼓励保险公司将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股票计入FVTPL会增加利润波动性。保险公司买入高息股并计入FVOCI,则有助于降低利润波动,带来高息股增配需求。

长钱长投生态不断完善

险资入市除了满足保险公司自身资产配置需求外,也有助于将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需求对接,支持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因此,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拉长考核周期、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为险资入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拉长考核周期方面,1月22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随后,7月11日财政部落实《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发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新规《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通过弱化短期收益考核压力,引导险资减少股市短期抛售冲动,鼓励加大权益投资布局。

在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方面,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

除政策松绑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引导险资“耐心资本”属性深化。

目前已有鸿鹄基金系列一期、二期、三期1号、三期2号,泰康稳行一期基金,以及近日成立并运行的太保致远1号,共6只险资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运作阶段。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通过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设立私募基金将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发挥其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并拓展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