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工具进化:优先股隐退,永续债崛起

网络 2025-07-30 01:55:27
股市要闻 2025-07-30 01:55:27 阅读

  开栏语

  资本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本钱”,也是抵御风险的保障。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优先股逐步隐退,可转债集中到期,资本补充工具有了变化。本报推出“资本工具进化录”栏目,报道商业银行管理层如何算好资本管理这本账。

  10年前,优先股亮相资本市场,备受青睐。不过,近期A股上市银行掀起优先股赎回潮。兴业银行宣布赎回全部三期优先股并摘牌,规模合计560亿元。上海银行也审议通过全额赎回已发行的优先股。

  上市银行是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主体,眼下,银行资本吃紧,但发行优先股不再是资本补充首选项。兴业银行下调票面股息率后仍全部赎回其发行的优先股,2024年共支付优先股股息25.97亿元。

  银行赎回优先股,与优先股的特点有关。早年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普遍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受到投资者青睐。华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说,赎回优先股能够节约银行的财务成本。

  在浦发银行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一位中小股东表示,赎回优先股并增发永续债,可以节约财务支出。在低利率环境下,优先股的高股息率有些“扎眼”。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下调优先股票面股息率。

  优势不再永续债更吃香。自2020年开始,不再有上市银行公开发行优先股的案例。近年来,永续债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主流方式,对优先股的替换效应较为明显。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峰称,与优先股相比,永续债的发行成本更低,审批程序也更为简洁。

  近年来,随着优先股这类高息品种被赎回,银行发行永续债的热情则更高。赎回优先股的“小算盘”背后,是资本管理这笔“大帐”。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用于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

  纵观42家A股上市银行,一季度末,有28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均值。过去,银行资本补充通常“双线并行”,当前银行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因此外源性渠道成为“主动脉”。

  “目前,我们核心一级资本吃紧,正考虑通过专项债、险资入股等方式补充资本,但实际难度还是很大。”一家西部地区城商行董事会秘书坦言。资本管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产摆布,银行只能诉诸于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这一“分母”。

  走资本集约化之路,意味着银行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要更加精细,对于高资本占用的业务,要提高资产回报率。从去年开始,一些银行加大了债券类资产的配置。

  “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业加大债券投资配置会是一个长期现象。”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说。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称,银行要从自身经营管理模式、结构调整优化上进行自我再造。

  如今,不少银行还面临资本管理的更大考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法提出更高要求,经监管部门验收后,银行方可采用高级方法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