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制度渐成 挑战犹存
《科创板日报》7月25日讯(记者杨小小)今日,“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开幕。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围绕“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发表主题演讲。
他表示,科创板六年来在制度建设、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市值分散、退市率偏低、并购交易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应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引导“新质生产力”走向真正的强者恒强。
制度打基础,科创板夯实硬科技底座
李迅雷表示,六年来,科创板累计融资突破万亿元,市值达7万亿元,上市公司近600家,集中分布于芯片、生物医药等关键赛道,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集聚平台。
他进一步总结,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创板围绕三大方向持续迭代:一是上市制度扩容与包容性提升;二是国际化机制持续推进;三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层面,科创板聚焦硬科技方向,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占据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九成。
同时,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领先,2020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超过10%。
龙头不强、资源分散,结构性问题仍存
尽管基础已具,但李迅雷指出,当前科创板仍面临“多而小”的结构性难题。市值低于100亿元的公司占比近七成,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市值占比仅21.5%,整体集中度较低。
这一问题在中美市场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美股由苹果、英伟达等拉动整体指数,市值集中、盈利能力强,而A股市值结构分散,优质龙头稀缺。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结构。2024年A股交易中,市值低于300亿元企业的成交额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反映出机构参与度仍低。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A股小规模公司估值偏贵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
此外,形成成熟的出清机制也是接下来A股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
并购机制有待激活,助力企业“做强做大”
在解决龙头不足、出清困难的问题上,李迅雷强调,并购重组是科技企业成长为龙头的重要路径。
他指出,美国科技巨头普遍完成百次以上并购,是其不断扩大版图的关键推手。而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并购次数相对较少,产业整合能力仍显不足。
当前A股直接退市比例偏低,通过并购实现间接出清,不仅能落地优胜劣汰,也能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IPO之外的退出渠道。
总体而言,中国科技企业具备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做大的现实基础。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能否通过更灵活有效的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激活退出通道与并购整合,将成为决定“新质生产力”能否真正强起来的关键。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