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企业再冲刺:北交所成热门选择
今年以来,在IPO市场整体升温的背景下,一批熟悉身影现身上市审核“考场”。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已有40多家公司在前期IPO“撤单”终止后,选择再度冲刺A股上市。
总体来看,这批企业再度冲刺IPO有备而来。从板块选择看,大部分公司从沪深板块转向北交所;从募资看,不少公司下调了募资规模或缩减募投项目。
有投行人士称,业绩波动大或规范性不足企业会在审核问询阶段“撤单”,待准备充足后再申报。再度申报企业会重新评估资本市场环境、板块定位等因素。
多家公司“改道”北交所
记者发现,大部分重新申报上市的公司,将上市板块调整至北交所。中科仪从事干式真空泵等业务,2020年申报科创板上市获受理,2021年5月“撤单”,今年6月30日现身北交所上市“考场”。百英生物从创业板“改道”北交所,今年6月27日,北交所受理其上市申请,公司拟募资额由10.5亿元调整为4.91亿元。晨泰科技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今年6月向北交所发起第三次上市冲击。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撤单”企业消除相关隐患或达到相关标准后,会选择重新申报上市。从目前的上市进度、流程看,申报港股或北交所受到更多企业青睐。
调降募资规模
“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以及企业规范性不足,是‘撤单’的主因。”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前次IPO失利后,发行人及中介机构通常会重新评估资本市场环境,及自身禀赋与各板块匹配度等,调整申报板块及募资规划。
记者发现,多家企业再度“冲A”时,均对募资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下调。尚水智能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IPO,将拟募集资金从10.02亿元下调至5.87亿元。惠科股份今年现身深主板IPO“考场”,对比前次申报创业板IPO,公司拟募资金额从95亿元下调至85亿元。
有投行人士提示,对多次冲刺上市的公司而言,尤其要重视其前期尚未解决的“后遗症”或风险隐患,拟IPO公司或中介机构一定不能存闯关的侥幸心理。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