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年发展:改革深化,投行转型,赋能“硬科技”
经过六年的发展,科创板已成为拥有580余家上市公司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投行人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开源证券副总经理毛剑锋接受专访时称,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生态总体向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6月中旬,证监会称将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等。毛剑锋认为,这将构建起精准服务“硬科技”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具有深远影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投资机构提供退出通道,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投行要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转型,过去六年这一转型已初见成效,但仍在持续磨合中。
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科创板开板六年以来,见证了一批批科创企业的崛起。毛剑锋认为,科创板在制度改革、审核效率、定价机制、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化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科创板聚集的数百家“硬科技”企业,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2024年,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78亿元,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涌现。
同时,科创板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该板块率先试点注册制,推出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至今已累计支持数十家特殊类型企业上市融资。
不仅如此,在科创板带动下,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科创板通过超万亿的直接融资推动了“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国际化布局成效显著。
未盈利“潜力股”企业获精准支持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具体举措包括,对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等。随后,科创板“1+6”改革细则出炉,证监会明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的入层和调入条件,近期,相关配套规则正式落地。
毛剑锋认为,新规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体现在市场定位精准适配、估值体系重构、投融资双向改革等多方面。
新规中针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的安排,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毛剑锋认为,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此次重启也配套了其他监管措施,充分体现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与风险防范。
投行要向“价值发现者”转型
过去六年,伴随科创板落地、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投行也在不断学习、突破,重新定位自己。
毛剑锋说,投行需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转型,帮助发行人精准定位。这对投行的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出台,主板、创业板、科创板IPO门槛全面提高。毛剑锋说,在全新的上市规则下,企业除了要符合硬性的上市标准外,还需满足一系列软性条件。
为此,投行持续探索新的业务“打法”。以开源证券为例,目前该机构对项目的考量,已经从单一财务指标考量转变为综合评估模式。
毛剑锋认为,投行转型虽非一蹴而就,但资本市场对投行角色的重塑已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