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元年:资本狂潮与技术鸿沟并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石恩泽深圳报道
2025年初夏,深圳某机器人测试中心灯火通明,“Walker S”人形机器人正码放物料箱,这一场景在比亚迪等12家车企流水线上扩展,标志着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
政策推手开启产业化大门,工信部将关键技术攻关列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资本狂潮在7月初达到沸点,4家初创公司融资25亿元。
然而,实验室捷报与工厂订单间存在技术鸿沟。宇树科技G1机器人展示高难度动作引爆社交媒体,但北京半程马拉松陪跑机器人完赛率仅30%,凸显行业现状。
成本问题同样严峻,中国移动采购全尺寸机器人花费1.24亿元,而家庭用户对超十几万元的机器人价格望而却步。当前超50%的“商业化”订单本质是公关展示和数据采集,真正激活万亿级消费市场仍需跨越核心部件国产化降本、运动控制可靠性不足、伦理安全立法缺失三座冰山。
资本涌入:融资创新高,多路径布局加速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经历资本狂潮,IT桔子数据显示,前5个月投资事件数达114起,融资额达232亿元。7月,4家公司接连获得资本大额押注,累计融资额超25亿元。新晋股东里出现不少产业资本,政府性引导基金也开始入场,各地之间打响了“百亿基金竞赛”。一级市场的烈火引燃二级市场,7月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震动资本市场,智元机器人欲斥资21亿元收购其63.62%股权。港股更是出现扎堆上市潮,年初至今已有12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赴港递表。
技术突破:运动控制与智能决策跨越式升级
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奇点时刻”。硬件层面,高自由度关节与全身触觉感知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下肢层面,宇树科技G1机器人实现高动态动作;上肢层面,灵巧手市场已形成百亿级规模,国内初创公司里跑出了灵巧手“四小龙”。软件层面,“大脑-小脑”协同架构的成熟让人形机器人首次具备类人决策能力。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正催生“具身智能”质变。
商业化进展:订单井喷,工业场景率先落地
2025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迎来爆发式突破,中国移动1.24亿元采购订单落地,汽车厂也在积极拥抱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成为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战场,商业服务场景也有不少公司在试水。然而,人形机器人订单遍地开花,却隐藏着结构性矛盾,当前市面上约一半的订单集中于表演展示与数据采集,C端家庭场景依然没能突破。人形机器人行业接下来料将进入“资本热度与冷现实并存”阶段,短期内仍有政策与资本持续赋能,但长期挑战仍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