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信贷成绩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固有力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成绩单”——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这种结构演变既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更在主动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
若将信贷资金流向绘成一张热力图,企业端无疑是最炽热的区域。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7.17万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六成,为企业的长期投资和生产经营提供了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这种高占比的背后,是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与积极扩张的意愿。相较于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大多投向设备购置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反映出企业正为中长期生产活动蓄力。
从居民端来看,信贷结构同样亮点突出。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9239亿元流向了经营性贷款,占比近八成,表明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更是激活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金融机构对他们源源不断地支持,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稳定民生、推动创新。
在这张资金流向热力图上,行业投向的脉络同样清晰可辨。上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金融“五篇大文章”成色足,展现出“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的特点。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1.2%、38%和9.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为实体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组组数字,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固有力。今年以来,央行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常规操作较强支持力度的同时,又推出新的一揽子支持举措,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有效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