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易所量化新规实施,股市监管再升级
沪深北交易所于今年4月3日同步发布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在今年7月7日正式实施。
7月7日,是量化新规实施的第一天。从量化新规的内容分析,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作出了细化规定。
此次实施的量化新规,核心体现在“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16个字上。其中,从严监管是此次量化新规的关键点。在具体操作中,新规明确对四类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从严监管,包括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和短时间大额成交等。
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也在量化新规中得到了明确。量化新规的实施,主要强调的不是扼杀,而是规范,并且对高频交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在量化新规正式实施之际,对散户投资者来说,股市投资环境是否得到改善?
说起量化交易,在欧美成熟市场中已经运作了几十年。量化交易占当地市场的交易量高达60%。在A股市场中,量化交易从萌芽起步发展到今天,也只有十多年。目前量化交易规模占市场交易量约为20%。虽然交易量占比不大,但作为A股市场的新兴产物,它的发展速度已经相当快了。
为什么欧美成熟市场并未因量化交易而引发市场的高度投机,股市的波动率反而长期保持平稳状态呢?归根到底,与高效及时的监管以及资本市场高昂的违规成本,和市场给予了散户投资者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有关。
这一次A股市场的量化新规,重在监管,重在规范。对量化市场而言并非坏事,只是通过更细化的规则引导它的健康发展。然而,从保护散户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仅从监管的角度打击高频交易,还是不够的。
针对量化机构的高频交易、异常交易等行为,需要进一步大幅提升逐笔的交易费用。此外,针对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可以进一步降低。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警惕部分量化策略钻了规则的漏洞。
对高频交易的量化机构而言,可以预期,未来它们的高频交易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套利空间也会因交易成本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也是有利于引导量化机构规范运作的有效方法。
虽然量化交易为市场贡献了部分交易量,但未必可以让散户投资者从中受益。改善股市交易量、流动性的办法有很多,例如,实施T+0交易制度,提升市场资金的利用率;引导更多的场外资金入市,加快储蓄向投资转化,为股票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量资金。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