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宝石反洗钱新规:提升门槛,强化监管

网络 2025-07-02 19:50:24
黄金 2025-07-02 19:50:24 阅读

反洗钱监管持续升级。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自8月1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将提交大额交易报告的起点金额由5万元提升至10万元,数量庞大的贵金属、宝石经营门店等也被纳入其中。

市场分析认为,《管理办法》是落实《反洗钱法》规定的具体举措,旨在加强贵金属和宝石行业的反洗钱监管,填补长期以来该领域在反洗钱方面的空白。

系统性规范贵金属宝石行业反洗钱义务

《管理办法》对贵金属和宝石行业的反洗钱工作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清晰界定了监管范畴。其中,贵金属是指黄金、白银、铂金等及其铸币、标准条锭、制品、中间产品和精炼后的原材料等;宝石是指钻石、玉石等天然宝石的各类原材料及首饰、制品实物形态。

受到新规约束的从业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的交易商。早在2017年9月,央行曾发布相关通知,其中将需要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额交易报告的情形定为“单日单笔现金交易5万元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新规将大额现金交易报告门槛大幅提升至1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管理办法》构建了严密的防控机制:若出现客户单笔或日累计金额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万元)的现金交易等情况,从业机构需勤勉尽责,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开展调查。从业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洗钱风险状况采取措施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比如登记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身份基本信息。从业机构还需开展客户洗钱风险分类管理,客户单笔或日累计金额1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万元)的现金交易,从业机构应在交易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此外,从业机构需保存交易记录,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结束后、客户交易信息在交易结束后,均应至少保存10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贵金属和宝石交易是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重灾区”。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也指出,贵金属和宝石行业容易被不法机构利用进行洗钱活动。将该行业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有助于填补监管空白,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

反洗钱监管持续升级

近年来,反洗钱监管范围逐步扩大。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明确将贵金属/宝石交易商列为“特定非金融机构”,要求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国在2019年FATF第四轮评估中被指出该领域监管不足,需补齐制度短板。今年1月1日生效的新《反洗钱法》将“从事规定金额以上贵金属、宝石现货交易的交易商”列为“特定非金融机构”,需履行反洗钱义务。

王蓬博认为,此次《管理办法》明确了从业机构的反洗钱义务,设定了清晰的交易报告标准。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关注对中小从业机构的合规成本影响。董希淼称,制定《管理办法》是落实《反洗钱法》规定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应持续关注中小商户落实执行与跨境监管协作,将《管理办法》落实落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