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与大规模雇员离职潮

网络 2025-10-01 16:25:42
期货学院 2025-10-01 16:25:42 阅读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同时,也迎来了大规模联邦雇员离职潮,超过10万名联邦雇员于当地时间10月1日正式离开政府岗位。此次离职潮与政府关门无关,而是源于美国政府效率部此前推进的裁员买断计划(又称延期辞职计划,DRP)的结果。该计划于今年1月推出,要求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在2月6日前作出离职决定,接受买断的员工可以转移部分工作,享受长达约8个月的行政休假。

  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 (OPM) 表示,共有约15.4万联邦雇员接受了这项政府裁员计划,大多数人将于9月30日结束工作,其他人将在年底前离职。同时,随着美国政府关门,仍在职的联邦雇员也面临新的裁员威胁。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 上周发布备忘录,要求各机构在政府可能再次关门的情况下,为那些资金将于10月1日到期、没有外部资金来源、且“不符合总统优先事项”的项目中的员工制定永久性裁员计划。

  据新华社报道,在停摆数小时前,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主任沃特发布备忘录,指示各政府机构开始执行其“有序停摆”的预案。许多政府机构已经公布了应对停摆的应急方案,这将导致数千联邦员工被迫休假,并可能影响某些政府福利的发放。9月30日,就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某福利部门的文女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政府关门,她也要正常工作,“邮局、福利、机场、国防、边防都是不能停的。” 文女士还说,她至今已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17年,经历过多次政府关门,“这次最大不同就是可能有人会被裁掉”。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9月30日发布的报告称,政府关门可能导致每天多达75万名联邦雇员离开岗位,他们每天的薪酬总额约为4亿美元。裁员威胁雷声大雨点小?不过,在美国政府关门初期发出的裁员通知,可能在政府重新开门时也未来得及生效。这是由于永久性裁减联邦雇员(RIF)有严格法律程序,机构需至少提前60天向受影响员工发出书面RIF通知,并提供申诉程序。这意味着如果联邦政府停摆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些员工仍在雇员名单上。另有一些法律专家表示,由于停摆期间仅有“必要”职能可以履行,不确定此时大规模裁员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OMB也在周日发布的新指导意见中告知各机构,一旦政府重新开门,可以调整这些裁员和重组计划。对于此次裁员威胁,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称这是“企图恐吓”。 “特朗普从上任第一天起就一直在解雇联邦工作人员。”舒默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与政府拨款无关。”文女士对记者表示,她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受到裁员计划的影响,“很多部门都没出裁员指示,估计就是等雷声过去就当没一回事。”

  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经历过多次停摆。停摆期间,美国的部分联邦机构将暂时停止运作,但基础和应急服务部门会照常运营。大部分受影响的联邦雇员将临时休假,但他们的薪金在政府重新开门之后将悉数补发。也有少数受影响的联邦员工被迫无薪工作。文女士介绍称,政府停摆对于停工的联邦雇员来说反而是一种“假期”或“福利”,“可能有些月光族会比较惨,因为停摆期间不发工资,还得上班。”她还补充说,她的上司曾表示如果员工有需要,可以开具证明信给银行,证明该名员工属于联邦政府雇员,受政府停摆影响,请求银行在还贷日期上宽限几天。

  部分员工带薪假后被召回,目前已有接受裁员买断计划的部分员工被机构召回。据央视新闻报道,负责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办公用地的总务管理局,已向此前被“政府效率部”精简联邦政府机构时期的被解雇员工发布通知,要求后者在10月6日前决定是否接受返岗复职。美联社24日报道称,这相当于给这群被解雇的员工放了长达7个月的带薪假之后,让他们决定是否返岗上班。美国国税局也已表态将允许部分接受辞职要约的员工继续留任,美国劳工部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经召回部分员工。

  根据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PSI)的民主党成员在7月底发布一份调查报告,这项计划预计将耗资148亿美元,约20万名员工在行政休假期间将获得全额工资和福利,最长可达八个月。报告还估计,至少有超2.5万名员工被错误解雇,而复职这些员工造成的损失约为1682万美元。对于该报告的批评,白宫发言人回应称,无论该计划是否实施,员工都将照常领取工资,因此“政府不会承担任何额外成本”。发言人称这是“史上规模最大、最有效的裁员计划,每年将为政府节省280亿美元。”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美国8月的失业率上升至 4.3%,为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了2.2万个,大幅低于市场预测的7.5万个。失业率飙升对美国政府而言将是坏消息,都柏林大学国际政治教授卢卡斯(Scott Lucas)表示: “特朗普政府将影响政府服务,将影响政府的基本职能。”(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