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9月1日开闸,精准支持消费领域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于9月1日正式开闸,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实施贴息政策。与过往政策对整笔贷款进行贴息的惯例有所区别,本次个人贷款贴息政策主要是对消费贷款中真正“用于消费的部分”予以精准支持(消费贷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政策细节不仅对金融机构的技术手段提出新要求,还为消费贷款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空间(贷款创新)。消费金融行业人士预计,贴息政策对行业影响很大,会加速各机构向各类消费场景拓展,通过与商户的直接合作,更好把控资金流向,在落实政策同时拓展业务上量。
技术保障方案仍在细化
根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落实本次政策的首批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对于首批贷款经办机构的选择,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日前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贴息对象是贷款资金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这样的特点要求贷款经办机构健全信息系统,对从消费者相关资金账户直达商户的消费信息做到精准识别,确保贴息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支持消费(资金流向)。因此,主要选择了全国范围经营的、客户规模较大的一些金融机构。
“这个政策对资金监管动向要求很严格,也需要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首批经办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精准识别贷款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事实上也是机构进行方案细化的关注重点。从其自身技术实力和业务特点看,要识别“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来说并不费力,但要完全保障政策有效落地,确实还有细化方案在讨论当中。而这也是“双贴息”政策(即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中,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相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闸”时间更晚的重要原因。
按照已公开发布的文件精神,前述工作人员认为,信息系统升级完善后,要让消费者使用更便利,就要在落地贴息政策过程中尽量减少用户侧行为。该人士表示,目前各家机构进行系统升级改造时需完成的工作略有不同,有的机构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确保资金使用途径监测顺畅;有的机构即便资金流向监测的技术链路已经打通,也还需要通过技术改造,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补贴来自何处、准确告知用户不同产品的利率水平等。
“准备大干一场”
本次政策覆盖机构既包括19家商业银行,也包括4家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入选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为截至2024年末资产规模排名行业前四的机构。
“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因为这确实是对市场影响很大的政策。”消费金融行业内人士李洲(化名)对记者表示,本次贴息政策有利于4家头部机构大规模拓展业务(消费金融)。
不过,从政策落地看,李洲坦言,当前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的现金贷产品对于资金流向的监测仍比较困难。原因在于,现金贷产品是将贷款直接打到用户银行卡账户上,而消费金融公司又难以通过银行账户掌握资金流向,因此这类产品较难精准识别出“用于消费的部分”。
这类现金贷授信金额较小,展业更简便,为此前消费金融行业内占比相对更高的产品。“但要落实消费贷贴息政策,得从场景贷方面入手。”李洲解释称,场景贷是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下,如住房装修、家具家电、教育、旅游、医疗健康等,与商户、平台等合作,可确保贷款资金直接用于消费。
场景为王
合作将向头部渠道集中
场景贷款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各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也在进行细分场景的拓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根据2023年调查数据,消费金融公司受托支付的消费场景主要是3C(16家)、家电(16家)、家装(14家)、旅游(14家)、教育(4家)、医疗健康(1家)等低频消费场景。同时,也开始逐渐渗透服饰美妆、日用百货、食品餐饮等高频消费场景。另一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近一两年在消费场景方面的拓展与前述情况也类似。
李洲指出,虽然消费金融公司一直也在拓展消费场景应用,但由于营销费用高,行业中场景贷的占比整体而言并不算大。而本次贴息政策相当于降低了贷款利息,由此拓展了消费金融公司寻求场景、商户合作的成本空间(政策拓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总的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对场景贷的开发方向会更倾向于头部渠道和大宗消费场景。
“跟大机构合作,可能一单下去,上量就很快。”不过,李洲也提到,产品开发还需要综合考虑合作商户的营销成本、拓展业务量等多方因素。此外,过往银行在消费场景方面主要依托信用卡消费业务进行渠道合作,贴息政策出来之后,银行可能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场景贷方面的业务,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发挥灵活的特征,寻求更多元、精细的消费场景合作。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