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与机遇并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北京报道
当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现,金融支持作用凸显。《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确立“3030”目标,全球每年资金缺口达数千亿美元。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意见,并印发相关纲领性文件。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表示,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仍是全球面临的核心挑战。全球央行和金融机构逐渐重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但缺乏相关风险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白韫雯介绍,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的相关框架均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我国自然融资及生物多样性政策推进取得重要成果,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金融支持重点领域。
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成本及风险,主要表现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金融机构和生物多样性之间还存在“双重重要性”关系,管理相关风险时既要评估现有资产组合风险敞口,还要管理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我国正通过国家公园建设履行“3030目标”,陆续开展十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正式建立了5个国家公园。但国家公园建设主要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金参与不足,金融机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白韫雯强调,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需从“单点创新”迈向“体系化构建”。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融资活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完善评估方法、工具和体系。同时,建议完善配套设施、创新产品体系,增加国家公园建设的正向金融支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