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路径生变,市场流动性与金融稳定面临挑战
美联储未来的降息路径突生变数,市场关注度骤升。美国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不会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任期内(2026年5月前)再降息,这是目前华尔街最为“鹰派”的预测之一,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据最新消息,因美国政府持续停摆,原定于下周公布的美国10月CPI报告很可能将“缺席”。这将使得美联储在12月议息会议前缺乏最直接的通胀和消费指引,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据CME“美联储观察”,截至发稿,美联储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66.9%,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33.1%;美联储到明年1月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2.7%,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19.2%,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8.2%。
“鲍威尔将不再降息”
11月9日,美国银行发布了一项在华尔街上最为激进的预测:FOMC将不会在鲍威尔任期内再次下调利率。这与市场普遍预期的12月降息路径形成鲜明对比。据悉,鲍威尔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美国银行认为,鲍威尔在10月降息后发表的谨慎言论,意味着启动12月降息的门槛已经提高,需要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而非“反驳”其必要性。
而美国政府的持续“停摆”导致一系列关键经济数据发布延迟,使得美联储和投资者陷入决策“迷雾”。据最新消息,原定于下周公布的美国10月CPI也“岌岌可危”。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劳工统计局不仅推迟了该报告的发布,甚至已暂停了线下数据的收集工作。
在这种“数据真空”下,市场焦点被迫转向各种替代数据。美国银行分析称,这些数据描绘了一幅复杂但并非悲观的画卷: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渐降温,但并未出现急剧恶化的迹象。这种状况为美联储提供了暂停降息的理由,也构成了美国银行做出这一“鹰派”预测的基础。另外,美联储官员近期的表态也呼应了这种谨慎情绪。
基于对当前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分析,美国银行更新了其核心经济预测,整体基调比市场主流观点更为“鹰派”。美国银行在报告中预计,鲍威尔任期内不会再有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将在2025年底维持在3.75%—4.0%的区间,直到2026年下半年才可能在一位新任主席的领导下开始降息,届时预计将分三次降息共75个基点,最终利率达到3.00%—3.25%。
美联储最新警告
美联储在最新发布的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警告称,政策不确定性已成为当前美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首要风险,受访市场参与者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担忧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报告认为,尽管银行系统整体保持稳健,对冲基金等非银机构的高杠杆率以及资产估值偏高仍构成“显著”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金融稳定系列报告首次发布以来,美联储首次点名将“央行独立性”列为金融系统的风险因素。这一变化发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解雇美联储理事Lisa Cook,并持续施压鲍威尔降息之后。根据当地时间周五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美联储于9月至10月面向包括券商、银行、投资基金和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进行了金融稳定风险调查。其中,61%的受访者将政策不确定性列为美国金融稳定的首要风险,明显高于今年春季调查中这样认为的受访者占比50%。
调查显示,地缘政治风险的关注度大幅上升,本次有48%的受访者提及这一风险,高于春季调查的受访者占比23%。报告称,受访者提到了一系列地缘政治风险,并密切关注现有紧张局势可能扩大的情况,同时指出“金融市场指标目前可能未能充分反映地缘政治风险”。值得一提的是,AI作为金融稳定风险在调查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本次30%的受访者将其视为未来12至18个月内的潜在冲击,远超春季调查的9%。报告称,这一担忧主要集中在对AI的情绪如何推动近期股市上涨,以及这种观点的转变可能导致市场“大幅损失”,并可能产生更广泛的经济影响。
美国市场流动性告急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季度再融资计划,下周将迎来密集的国债拍卖。具体的发行安排:周一将标售58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周三标售420亿美元的10年期国债,周四则标售250亿美元的30年期国债。此外,市场预计还将迎来约400亿美元的投资级公司债发行。如此集中的债券供应将对美国市场流动性构成重大考验。
近期美国金融系统的多项关键指标已全线告急,显示市场正面临一场日益严峻的流动性危机。10月31日,美国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一度飙升22个基点,与美联储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利差扩大至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据ICAP的数据,本周一般抵押品回购利率持续在高于美联储政策利率区间的水平剧烈波动。流动性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财政部一般账户(TGA)余额在过去三个月的急剧膨胀。为应对政府关门,财政部从市场抽走了超过7000亿美元的现金,使其TGA余额自7月以来从约3000亿美元飙升至突破1万亿美元。美银流动性专家Mark Cabana和Katie Craig此前曾警告,资金面的恶化呈现出危险的自我强化特征,若关键指标继续恶化,可能引发类似2019年回购危机的连锁反应。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