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获多数债权人支持,关键一步迈出

网络 2025-11-07 05:53:13
市场资讯 2025-11-07 05:53:13 阅读


历经300天的拉锯谈判,2025年11月6日,碧桂园宣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终于赢得多数债权人的支持。这是其化解债务危机、谋求生存发展的关键性一步,也为房地产市场债务重组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该计划将寻求香港法院的最终认许。重组成功后,预计可削减约840亿元人民币的有息债务,为碧桂园争取“喘息空间”。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其能否在低迷的市场中恢复自身“造血”能力。

重组方案获通过,司法认许成最后关卡

根据公告,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会议上顺利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这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的境外债务重组跨过关键的一道坎。下一步法律程序是碧桂园将于2025年12月4日向香港法院寻求聆讯,以认许该项重组计划。法院的认可是计划最终生效的关键步骤。

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70亿元。从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到4月11日正式公告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碧桂园境外债重组全程历时300天。

根据此前公告,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而且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重组收益。

对此,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重组后碧桂园债务规模明显下降,修复了资产负债表。新债务工具融资成本大幅降至1.0%-2.5%,最长债务期限延长至11.5年,每年可节省巨额利息支出,且未来5年内无集中兑付压力,为经营恢复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碧桂园的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债务重组的典范。

不过,碧桂园在公告中提醒,实施建议重组将取决于多项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且概不保证建议重组将会成功实施或会于2025年年底前实施。

近两年,除了保交楼外,化债一直是碧桂园努力的方向。在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得债权人通过之际,从境内债务来看,9月碧桂园开始对境内9笔债券进行重组。据市场消息,9月29日碧桂园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33.32亿元。在境内重组所有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预计可实现债务本金削减50%以上。

从目前来看,化债被视为碧桂园修复资产负债表、谋求生存发展的关键一步。

破解34笔境外债重组难题

碧桂园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涵盖合计约177亿美元本息的34笔境外债务或偿债义务,覆盖多个法律辖区,包括纽约法管辖的美元债、英国法管辖的可转债,以及香港法管辖的银团贷款等。其债权人类型众多,涵盖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实钱基金、对冲基金、保险资金及私人银行等多类机构,利益诉求差异大。碧桂园境外债的重组成功对其他房企具有借鉴意义。

刘水表示,碧桂园提供“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选项,债权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方案,多元工具组合提升了方案通过的可能性。另外,10月13日,碧桂园控股股东带头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全额转股,签署不可撤回承诺,展现了诚意。

此外,在市场环境低迷和公司运营承压的限制条件下,碧桂园增加了重组后债务工具的资产增信,以海外优质开发项目和资产及部分优质境内项目支撑重组价值。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碧桂园此次债务重组的方案,核心不是展期,而是削债,即通过债权转股权,降低债务偿还利率,直接减少债务。因为,展期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在商品房市场增量市场修复仍在进行的情况下,企业造血功能仍较弱,最终会造成企业和债权方双输的格局。

李宇嘉提到,对于出险房企,在保障交付的前提下,政府也会推动资产重组,以实现风险“软着陆”,但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原则,而不是前期市场传闻的“救主体”。因此,债权人很难在债务重组谈判中取得强势地位。

近两年来面对流动性持续承压的环境下,碧桂园“砸锅卖铁”式进行资产处置,同时开展多轮组织调整和瘦身。其中,近一年来碧桂园密集出售多项股权投资,筹集资金约63.74亿元。比如2025年4月25日出售蓝箭航天约11.063%股份,共13.05亿元;2024年12月27日出售长鑫科技约1.56%股权,共20亿元;2024年9月24日出售万达商管1.79%股权,共30.69亿元。

根本挑战未除,经营复苏仍是关键

对于债权人而言,企业稳定经营和业绩修复是债权回收的基础。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债务重组的顺利通过为碧桂园稳定经营创造了更有利的财务环境,但其根本性的长期偿债能力,要靠主营业务,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因此,债务重组成功只是“续命”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其能否在低迷的市场中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最终走出困境。

从今年前10月来看,碧桂园集团及其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合计为279.6亿元,同比下降31.30%。

根据碧桂园集团管理会议信息,随着三季度部分区域“保交付”任务收官,碧桂园已启动新项目的经营策划,这标志着碧桂园经营重心将迎来关键转折点,从保交房向资债修复与正常经营转段。

李宇嘉表示,碧桂园保交房的最难关已经度过,现在进入收官阶段,对资金占用减少,开始进入新项目筹划,其开发建设运营能力的基础还在。

归根结底,债务重组是一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役。碧桂园时间能否换来生机,答案不在谈判桌上,而在每一个等待交付的工地和每一份新签署的销售合同里。这才是检验一切努力的标准。

碧桂园债务重组进展是当下出险房企化债进程的一个缩影。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1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及完成,化债总规模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极大减轻企业在短期内公开债务偿还压力。出险房企通过多种方式削债,改善资产负债表,加速房地产风险出清进程,有助于行业快速走出调整期。

(文章来源:新京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