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折射零售业变革

网络 2025-08-18 22:45:52
市场资讯 2025-08-18 22:45:52 阅读

  曾将“大卖场”模式引入中国、被誉为零售业“黄埔军校”的家乐福,即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近日,家乐福官方微信服务号“家乐福中国”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标志着这一国际零售巨头的终止。调整源于苏宁易购子公司与家乐福集团的债务和解协议,未来一个月内,“Carrefour”“家乐福”等品牌标识将全面停用。

  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的风光无两,到如今门店收缩、1元甩卖子公司,家乐福的退场不仅是企业的决定,更折射出中国零售市场的深刻变革——传统大卖场模式渐失优势,本土零售企业凭借灵活供应链、数字化能力以及丰富的商品力,正加速抢占市场。三十年浮沉,家乐福见证了中国零售业的升级与迭代,而它的离场,也预示着中国零售企业已摸索出契合市场需求的新模式。

  更名客优仕CACIOUS?

  家乐福在中国的退场拉开了序幕。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发现,家乐福的微信服务号“家乐福中国”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此次更名同时伴随着品牌LOGO的更换,新LOGO为“客优仕CACIOUS”标识。据了解,该账号于2017年5月10日注册为“家乐福中国”,“客优仕”为家乐福会员店自有品牌。

  上述动作的原因在于,苏宁易购发布的《关于债务和解的公告》(以下简称《和解公告》)中提到,其子公司苏宁国际与法国家乐福集团就股权收购尾款、知识产权欠费及多项仲裁索赔达成全面和解。根据协议,苏宁国际将支付家乐福集团2.2亿元人民币,彻底终结双方自2019年收购以来的所有未决纠纷,并将在付款完成后100%控股家乐福中国。同时,家乐福中国须在一个月内全面停止使用“Carrefour”“家乐福”及相关知识产权,门店将同步更换门头与标识。

  苏宁易购与家乐福集团的羁绊源于2019年股权并购遗留问题。2019年6月,苏宁国际与家乐福集团达成协议,以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两年后分期购买剩余20%的家乐福中国股权。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家乐福中国经营下滑,对苏宁易购现金流造成压力,致使剩余股权未能完成完全支付。双方纠纷由此升级,并于2023年对簿公堂。法国家乐福集团在香港等地接连提起仲裁,向苏宁易购追讨股权尾款、逾期利息及“家乐福”相关知识产权使用费。

  上述提及的“全面和解”,才让这场“恩怨”有了了断。

  值得关注的是,家乐福中国仍有几处门店、物业资源具备价值。不过,苏宁易购在《和解公告》中指出,当前,公司坚定聚焦家电3C核心业务,持续化解公司债务负担,将多措并举进一步降低。

  三十年盛极而衰

  自2023年初以来,家乐福中国陆续出现门店缺货、预付卡支付异常以及关店潮等问题。今年6月,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子公司与上海有安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代上海家福启纾企业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分别以1元人民币对价出售持有的宁波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杭州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株洲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沈阳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本次交易标的合计出售金额为人民币4元。

  回顾苏宁易购当初的收购决策,家乐福中国曾是不折不扣的优质资产。这家国际零售巨头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率先引入“大卖场”模式。客观而言,家乐福不仅推动了中国超市业态从传统百货向现代化综合超市转型,更开启了外资超市的黄金时代,有力推动了中国超市行业的变革进程。

  2000年,家乐福在中国设立亚洲唯一人才培训中心。随着家乐福在华业务扩张,对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靠“挖人”已无法满足长远发展。该培训中心为各级员工定制培训课程,不仅为家乐福储备大量优秀人才,也为中国超市行业人才培养提供范例。家乐福有了零售业“黄埔军校”的称号。

  只不过,中国零售市场快速向前,本土商超与互联网培育的超市竞相发展,挤压着家乐福原本的生存空间。2017—2018年,家乐福中国分别亏掉了10.99亿元和5.78亿元,到2018年底,其资产总价值为115亿元,负债却高达138亿元,已资不抵债。此后,家乐福中国的业绩未见起色。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年亏损7.95亿元,2021年亏损33.37亿元,2022年亏损20.8亿元。

  零售完成新老交替

  此次和解协议的达成,苏宁易购表示,降低公司及子公司的费用水平,以及经营和管理风险。传统大卖场模式在互联网、新模式、新品牌的冲击下已难以为继。家乐福走向“落幕”,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消失,更象征着传统大型商超在中国市场的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新兴超市的快速扩张。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商超这门生意是社会生活维持正常运转所必备的“基础设施”,其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毋庸置疑。不过,随着社会生活与经济运行形态发生变迁,商超、卖场需要不断变化、调整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盈利。

  柏文喜解释称,行业中,不少互联网企业入局,商超被重构“人、货、场”,即时配送强化和塑造线上化购物习惯,让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日用消费更加线上化和低毛利化,这在时效、用户时间、SKU、毛利率等多层面挤压了传统商超的经营空间,让传统商超的线上化、场景化、社交化的转型势在必行。这也是传统大卖场近年来为何频频闭店和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在这场“不可逆”的零售转型中,没有企业再效仿家乐福,七鲜、盒马、鲜汇、Olé等接手了家乐福原本的门店。同时,越来越多的“胖物美”“胖永辉”进入消费者视野。胖东来像“导师”,参与不少连锁门店调改。对此,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表示,“胖东来”现象是零售行业中优秀的案例,线下实体零售还将通过更了解消费者需求而得以留存,而要在规模化上取得竞争优势,还是需要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优势。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