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助力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网络 2025-08-17 05:45:38
市场资讯 2025-08-17 05:45:38 阅读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要“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定下基调。受访专家认为,应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并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效能。

  强化牵引带动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实施总量政策的同时,围绕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设和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今年5月份,人民银行创设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其中,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用于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励金融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9万亿元,已成为人民银行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先后创设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形成了总量工具为主、结构性工具为补充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结构性政策工具已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各个领域的全覆盖。数据显示,6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小微、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2.5%、25.5%、12.3%、43%、11.5%。专家认为,随着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显效,全年信贷仍将维持合理增长,科创、消费、绿色等重点领域保障有力度。

  完善工具政策要素

  除了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更好发挥其激励作用,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还就原有政策利率和部分工具的额度进行了调整,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

  在数量上,人民银行增加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各3000亿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

  在价格上,5月7日起,人民银行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2%、1.4%和1.5%,抵押补充贷款利率为2%,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为1.5%。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的利率。此次是人民银行首次全方面下调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既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此次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说。

  聚焦支持重点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要求,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加大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合理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

  在专家看来,在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应抓好各项已出台货币政策的执行,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功能,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消费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今年5月,人民银行已宣布扩容多项结构性工具并创设两项新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已部署,下阶段或将以落实用好现有工具为主。同时,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明确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即要用好人民银行此前宣布的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容和利率调降,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在庞溟看来,“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在经济增速和内生动能逐步改善的转折期、在耐心等待前期各项政策的影响和成效显现的评估期,应更多地聚焦于抓好各项已出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落实与执行,增强灵活性预见性,保持增量政策储备充足、择机发力。同时,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和重点方向,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空间。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基调,加大调控强度,通过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总量工具加大流动性投放,保持流动性充裕。”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养老与服务消费再贷款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挥其优势,更具针对性地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