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成果显著 呼吁回归良性竞争

网络 2025-08-09 00:05:34
市场资讯 2025-08-09 00:05:34 阅读

数据显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储能行业在取得成绩同时,产品价格、专利纠纷等问题引人深思。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公开信引发关注,提到“行业的未来理应回归良性竞争,共同守护新能源行业的健康生态”。

近期政策层面明确“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行业“反内卷”呼声愈发高涨,专家表示,头部企业应发挥“领头羊”作用,以技术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产业共赢。

储能行业发展成果显著

2023年以来,行业政策频出,中国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以海辰储能、中创新航等为代表的新锐,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快速崛起,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国家能源局披露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已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身。

业内呼吁良性竞争

行业在取得成绩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乱象”频出。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降47.82%,2025年1-6月同比下降29.94%。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80GW,同比增长120%,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从2022年的15%降至不足5%。打价格战导致部分企业电芯报价跌破0.4元/Wh的盈亏平衡线。

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公开信提到:海辰的创业是从“三无创业”开始的,但目前却遭遇行业内过度滥用竞业限制。公开信还提到:“我们也借此呼吁各企业恪守竞争自律,把精力放在技术的创新突破上。行业的未来理应回归良性竞争,共同守护新能源行业的健康生态。”

海辰储能的呼吁并非个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呼吁:“储能行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本源,政策端需完善专利保护与反垄断平衡机制,避免内卷损害中国储能的全球竞争力。”中电建协储能建设分会近期组织召开储能行业头部企业座谈会,共商如何引导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呼吁更多储能企业以生态合作代替价格竞争,共同促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回归聚焦技术创新、价值创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深练内功以破局

“反内卷”共识下如何破局?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呼吁应该“回归技术本源”。一位储能行业资深人士也表示:“行业企业应着眼长期,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以行业新锐海辰储能为例,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39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足迹遍布中、美、欧、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也远销海外市场。

这得益于公司持续创新。2021年,公司280Ah储能专用电池问世,成为行业首批用于大型储能项目的标杆产品;2022年,314Ah储能专用电池首批量产并应用于海外项目;2023年12月,全球首发1000Ah+长时储能电池(现迭代为∞Cell 1175Ah)及适配4小时以上场景的6MWh+系统;2024年12月,∞Cell 587Ah大容量储能电池发布,专门适配2小时场景,完成不同时长产品的全面布局。

业内人士表示,海辰储能在技术路径上选择由系统空间出发、向电芯性能回推的“逆向开发”方式。这种架构思维,使产品能效与系统效率在同一框架内协同优化,摆脱“电芯强、系统弱”困境。

吴祖钰在公开信提到,公司从去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TOP3,到今年上半年继续攀升至电力储能全球TOP2。“正是这些实打实的硬核突破,4000多项专利构筑起的技术护城河,尤其是在长时储能领域的领先布局,让我们更有底气直面市场竞争。”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内卷与行业周期性有关,要从供给侧改革方面着手。”“良性竞争是行业健康发展该有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