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创新药发展: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网络 2025-07-10 16:30:40
市场资讯 2025-07-10 16:30:40 阅读

  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发布,将新药定义升级为“全球新”。这份“44号文”开启了我国医药创新的新纪元。

  此后,药监改革持续深化,医保准入机制不断优化。2018年港交所18A新规、2019年科创板第五套上市规则相继落地,为创新药企打通了全周期资本通道,让创新药企业获得了更适配的资本市场支持。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赋能下,我国创新药领域已形成多元发展格局:Biotech锋芒毕露;传统药企加速转型;跨国药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推动中国创新药实现了跨越,深刻重塑全球创新药产业格局。

  行业仍有成长烦恼需直面。在7月9日的创新药行业闭门会上,金春林坦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创新药的价值认可度与国际水平存在落差等。

  “因此,对创新药实施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赋能势在必行。”金春林强调,需形成协同合力,助推创新药实现突破性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全周期动力。

政策驱动下的创新崛起

  从2015年到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全球首次获批创新药数量激增,全球排名也从第3位跃升至第2位。步入2025年,创新势头依旧强劲。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王海南提及,“中国研发的抗肿瘤药物泽布替尼,2024年在美国市场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

  我国医药创新能够取得显著成就,离不开药监、卫健、医保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的政策合力,促使我国医药创新逐步迈向全球引领的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全链条视角强化政策保障,合力助推创新药实现突破发展。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金春林指出,“许多地方在政策前端设立生物医药基金,形成更为全面的支持体系。”

  “创新药全链条发展离不开政府牵头,这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金春林进一步解释道。

  此外,金春林补充,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

全链条支持持续升级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政策体系也在动态优化中形成更强支撑力。

  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起覆盖研发、医保准入、临床使用及多元支付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金春林解析,该政策在研发端的创新突破尤为值得关注,“政策明确将医保数据应用于研发实践,鼓励商业保险资金参与创新投入,强化药品准入政策的前置指导等。”

  在准入环节,政策创新性采用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双目录”并行机制。

  临床应用层面,通过破除“一品双规”限制等举措,为创新药入院扫清实操障碍。而在支付体系建设上,政策着力推动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衔接。

  “这一政策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金春林进一步分析,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五方面。

  地方层面也在持续发力。例如,近日北京市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在2024年政策基础上升级推出32条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持续优化升级,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需破解系列堵点。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层面“真创新、真支持”的导向愈发明确,市场端“良币驱逐劣币”的净化机制加速运转,中国医药创新正经历深刻蜕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