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新趋势:从自愿到强制
“在资本市场层面,ESG表现正日益成为政府考核、社会评价和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越来越多的ESG指标被纳入监管执法、财政支持等政策评估体系,这种制度性安排将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柳学信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从自愿性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标准将日趋规范化和细致化。
通过披露要求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
财联社:近期,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这对企业的ESG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柳学信:这份指南虽然表面上是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但实质上是通过披露来推动企业提升ESG实践水平。指南从九个方面细化了披露要求,这将引导企业把ESG理念真正融入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中,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绩效指标和考核机制,实现持续改进。
具体来看,应用指南将产生三方面重要影响:一是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二是通过披露要求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三是指导了企业ESG的实践活动,促进企业更好地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传统行业补齐ESG短板,更能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财联社:不同行业(如新能源 vs. 传统能源)的ESG表现对估值影响是否不同?哪些行业的ESG改善能带来最明显的市值提升?
柳学信:新能源行业在环境“E”维度上天然具有优势,比如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等方面,这使它们通常能在主流评级机构那里获得更高的ESG评分。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反而是那些传统行业,当它们补齐ESG这块短板时,往往能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带来更明显的市值提升。
有效的分析框架应聚焦于企业是否披露了可验证、可比较的绩效结果
财联社:作为投资分析的重要依据,您认为哪些关键指标或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
柳学信:在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时,关键在于考察信息披露是否具备可量化的绩效指标和结果导向。定量指标如能源消耗数据、污染排放数值、员工福利投入等具体成果性数据,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实际ESG绩效,这类信息属于实质性披露。
要加快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
财联社: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策略?
柳学信:展望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几个显著的发展趋势。首先,ESG披露将从自愿性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标准将日趋规范化和细致化,覆盖范围也将持续扩大。对于建议,政策层面应加强跨部门协同,统筹生态环境、发改、财政、金融监管等领域的政策要求,形成系统化的ESG政策框架。标准体系建设尤为关键,要加快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