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精准调控流动性,国债买卖操作引热议
随着跨季资金需求逐步消退,央行于7月1日迅速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精准调控流动性。当天开展131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1.40%不变,同日有4065亿元逆回购到期,净回笼2755亿元。7月首周,公开市场流动性面临较大回笼压力,逆回购到期规模超2万亿元。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后续将灵活调整操作,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与此同时,国债买卖操作重启话题持续引发市场热议。
在季末资金季节性收紧背景下,市场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以缓解流动性压力充满期待。然而,6月30日,央行未按惯例发布当月国债买卖操作公告,打破市场预期。结合央行此前公告时间调整,市场推测国债买卖操作信息披露规则或已同步调整为“随做随公布”,并据此判断6月国债买卖操作大概率并未重启。
跨季资金压力消退
7月1日,央行开展131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1.40%不变,因当日有4065亿元逆回购到期,净回笼2755亿元。复盘6月23日至27日,央行呵护力度接连提升,公开市场净投放规模达10672亿元,创今年单周净投放次高水平。6月中长期资金同样超额投放,央行6月24日公告超额续作3000亿元MLF,净投放1180亿元,6月中长期净投放合计规模为3180亿元。央行通过短期与中长期资金同步加码,有效缓解跨季资金压力。
利率市场同步反映了调控效果。6月30日跨季当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端品种全线上行。7月1日跨季结束后,Shibor短期品种大幅回落。展望7月,市场预期资金面将维持宽松态势,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本周(6月30日-7月4日),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规模上升至20275亿。政策面来看,央行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释放信号,强调加大调控强度、灵活把握政策节奏。
市场普遍预期7月流动性将维持宽松态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跨季结束后资金面料将平稳,预计7月流动性缺口可能非常小。短期来看,央行维持流动性充裕的操作态度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降息降准等总量工具或延续政策观察期,资金利率中枢可能稳定在政策利率附近。
国债买卖操作“打破惯例”
由于季末月份资金会出现季节性收敛,6月市场对于央行是否将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讨论逐渐热烈。值得注意的是,6月30日,央行未如期公告6月买卖国债情况,同时也没有在月末公告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业务。
6月,央行改变了买断式逆回购的公告方式,从月末公布调整为月中公布。基于此,市场猜测国债买卖的公告规则或也发生变化,由之前的月末公布改为“随做随公布”,而未发布公告也使得市场认为6月国债买卖操作大概率未重启。
但在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增长并非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的充分条件。货币当局在流动性管理领域早已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即便当前有意不使用个别工具,依然能够灵活自如地对各期限流动性进行有效调控。
“当然,国债买卖的重启势在必行,无非是时间早一点或晚一些。预计货币当局会合理把握操作时机、优化操作机制,弱化国债买卖对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压力,强化其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功能。”张旭称。
实际上,“人民银行何时重启国债买卖?”是过去几个月里投资者一直热议的话题。回顾来看,国债买卖工具于2024年8月启用,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启用当月,国债净买入1000亿元,随后在2024年9月至12月期间,国债净买入规模分别达2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为市场流动性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后,央行在今年1月暂停该操作。
对于央行何时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市场各方观点不一。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2025上半年,债市资金面如同“过山车”,货币政策在多重目标间动态均衡、相机决策的特征愈发显著,政策目标优先级从“防风险”到“稳增长”的切换,使得央行投放从“克制”转向“呵护”,资金状态也由紧转松。尽管7月流动性或维持偏宽状态,但从配合财政以及市场预期管理角度出发,国债买卖操作不一定会在7月出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