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客户比我们还急”!中美关税调整 中国厂家“电话被打爆” 航运公司也“爆单”了
据证券时报报道,“太快了!美国客户当晚就来下单了!”阿里国际站商家、上海威迩达遮阳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林锋表示,5月12日关税下调当晚,美国客户来不及寒暄庆祝,上来就直接要求再下一个集装箱的货,货值10万美元。
“美国客户补单很急,希望一个月内完成生产,因为货物海上运输还需一个月,大家都想抓住90天的出货窗口期。”丁林锋透露,另一个美国老客户准备下1到2个柜,总金额约15万美元。关税下调当晚,他共接到价值超过百万元的美国订单。
深圳市麦祺佳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莉也表示,5月13日一天就接到4个新订单,总计30万美元,接近平时半个月的订单总额。本周计划发8个集装箱货柜到美国。此前,不少美国客户因关税担忧,虽下单但未让出货,仅付30%定金。如今尾款已付,催促出货,甚至有客户要求部分货物空运,这在以前很少见。王莉预测,90天内订单将井喷,客户大多处于补货阶段,且因对后续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订单量多为三四个月库存。
“关税下调,美国订单迅速回归。”东莞市齐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伍林表示,公司业务员都在忙着发货,无暇统计订单量。
苏州贝昂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昂智能)联合创始人章燕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手机都快被打爆了,美国客户其实也很着急,比我们还着急。”
一船难求再现
“都在抢发货,整体已经接近爆舱”
随着贸易局势缓和,近两个交易日A股跨境电商和航运板块大涨。


航运价格也水涨船高。Wind数据显示,5月14日,北方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天津—美西)涨超11%。在国内期货市场,截至5月14日下午收盘,集运指数(欧线)主力合约报涨停。
“有价格就赶紧拿舱位。”上海蒴宇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余海涛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发往美国的货舱位很紧张,中美达成协议后每柜涨了几百美金不等。主营美国整柜正规清关的深圳人人数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祥东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传统外贸估计会大批量出货,导致海运运力紧张,价格上涨。
90天的窗口期,对出海美国市场的企业而言,或许是新一轮“抢运潮”的开始。
自4月以来,美国政府在此前单边加征关税的基础上,又对华加征了所谓的“对等关税”,致关税税率增至145%。运去哪美线航管人士观察到,从4月底到5月12日,中国向美国的出货量大幅减少,(航运运力)逐步分配到了欧洲线及拉美线。
而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近期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长滩港港口的货运量下降了约30%。港口官员表示,这是近几年来,长滩港货运量最低的时候。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章燕抓紧时间去订舱,但她发现,之前中美航线运力下调,而现在国内很多外贸商着急发货柜,出现了订柜难的情况。
“需求多,船少了。美国政府现在像拉弹簧一样,今天一个消息,明天一个消息,对其社会发展肯定是不利的。”章燕表示,目前争取在90天的窗口期,多备一些货到美国的海外仓,避免90天后一些不确定的政策变化。
“到5月底的所有去往美国的航线都接近爆舱了。”5月13日,运去哪美线航管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大家都在抢发货,市场节奏非常紧张,目前整体已经接近爆舱,有些船东还有少量库存,有些已经爆舱了。”
深圳一家国际物流公司的美国航线业务量呈井喷式增长,价格持续上涨,舱位却依然紧张。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到5月底之前的从华南去向美国的一些舱位已经差不多售罄了。
简宜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夏浩飞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其客户一直在订货,运价也一直飙升,目前5月底和6月中旬船东的报价已达到6000至7000美元/标箱。夏浩飞表示:“5月12日前,市场上五到七成的美国货都暂停发往美国,5月12日起瞬间爆仓,货主都在出货。”

据钟哲超透露,有船公司6月初的运价喊出了6000美元,而加价之前约是2500美元,涨幅非常大。他表示,舱位很紧张,4月9日起很多美线船陆续改道欧洲、南美或中东,甚至有些航线都进行了调整,“目前关税政策峰回路转,市场需求瞬间迸发,短期迎来出货潮,但运力还没完全恢复,这样的情况下,运价就会快速上升”。
美国企业催单背后的“焦虑”
对此,央视财经评论称,催单现象的背后是企业的务实选择,是市场主体对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企稳向好的积极响应。每年夏季本是美国传统的圣诞订货季,而之前的高额关税政策却让众多美国企业进退失据。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就说,他接触过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对关税政策毫无热情。如今,企业迅速释放出来的大量订单,则有力地证明了: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催单现象的背后,还凸显了中国产业链在全球的不可替代性。数据显示,仅浙江义乌一地就汇聚了26个大类超210万种商品,链接着国内超210万家企业以及3200余万名工人,辐射的全球企业和工人更是天文数字。截至2024年,仅浙江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就超1.4万家,对外投资备案额1448.8亿美元,覆盖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网络期刊《奇维塔斯展望》日前发表的文章谈到,中国商品渗透率越高的区域,美国制造业就业表现越好——“中国因素”并非威胁,而是通过供应链协同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管控分歧,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催单现象的背后,还说明了中国外贸的多元和韧性。2024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超过5100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一番;福建省锂电池出口居全国首位,今年1-4月,其对德国出口同比增长47.6%;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运输线路今日正式开通。这些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无不证明:“脱钩断链”不过是少数人的刺耳杂音,中国经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之中。
美国企业“催单”背后,表面上看是抢90天“窗口期”,背后其实是在盯中美经贸发展的“红绿灯”,这是美国企业来自现实利益的最朴素的判断和认知,也是中美企业的共识。中美经贸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既符合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期待,也符合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中美双方不断加强互利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