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TF策略产品密集上新 私募探索被动投资花式玩法
今年以来,被动投资热度逐渐提升,ETF成为投资者配置资产的重要工具,私募机构也在积极布局ETF相关产品。近期,多家私募机构备案的私募产品名字中均带有ETF字样。事实上,不少量化私募的产品都会交易ETF,私募机构涉及ETF的策略,最常见的就是套利策略,此外还包括ETF增强策略、波段策略、T0策略等。

多路机构扎堆布局 中证A500指数再迎新品
中证A500指数吸引多路机构加仓。根据多只中证A500ETF近日发布上市交易公告书,保险、养老金产品、企业年金、信托等多路资金积极买入。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依然在上报新品,本周又有4只相关基金上报。当前已上市的14只中证A500ETF成交也十分活跃,总成交额已远超沪深300ETF。

顺应ETF大发展态势“固收+”基金拓宽配置思路
ETF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固收+”基金的配置思路,不少产品发力指数“新打法”。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曾让业绩、波动率处于股债产品间的“固收+”基金,作为替代品站在聚光灯下。然而,近些年股市的波动影响了这类基金的表现,规模随之下行。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已迎来新一轮的权益类基金变革,在被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超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当下,是时候重新优化组合中的权益配置方式了。

股票型基金自购金额创年度新高
公募股票型基金的自购金额逐年攀升,今年以来净申购额已突破28亿元,创出年度历史新高。据统计,今年以来获得自购的股票型基金中大部分是指数型基金。指数基金作为透明、低费率、工具化的产品,对贝塔收益具有一定的捕捉力,提振了基金公司自购意愿。近三年以来,基金公司对旗下股票型基金的自购力度持续加大。

A股资金活跃度逐步回升 公募看好结构性行情延续
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推动市场情绪回暖,公募基金对后续增量政策的力度仍有一定期待,认为A股有望延续结构性行情。11月27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行。截至收盘,上证指数重回3300点,上涨1.53%,创业板指数上涨2.73%,科创100指数上涨3.12%。板块方面,市场普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实现上涨,传媒、国防军工和计算机板块涨幅均在3%以上。

二级市场持续回暖 公募REITs再度扩容
规模已超千亿元的公募REITs,迎来又一入局者。11月27日,券商系公募创金合信基金上报创金合信首农产业园REIT,成为公募REITs中的第25家参与机构。截至11月27日,25家机构旗下的公募REITs数量已达到73只,分散于仓储物流等八大类底层资产。2024年以来,公募REITs的二级市场交易实现了6.18%的平均涨幅,其中的6只产品年内涨幅超过20%。

267只QDII基金年内实现浮盈 88只浮盈超20%
受海外市场基本面波动影响,今年以来,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业绩和资产净值均发生明显调整。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有267只QDII基金年内实现浮盈,其中88只QDII基金年内浮盈超过20%。数据显示,上述267只QDII基金占市场QDII基金总量的88%,接近九成。其中,今年以来浮盈超过20%的有88只产品,最高浮盈达43.5%。

冒牌销售再现江湖!四季度以来多家头部公募“打假”
头部公募发布提醒!11月27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称,有投资者反馈曾通过相关平台申购南方旗下产品,但南方基金指出公司未曾与相关平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基金销售合作活动。事实上,除了“假销售”外,四季度以来,公募市场“李鬼”频频冒头,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汇安基金、中海基金等多家公募纷纷提示风险。

年内债基新发可观 利率品种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尽管债市经历了两轮震荡调整,但债基发行规模仍然较为可观。据统计,截至11月14日,四季度以来,4只新发利率债基募集规模在60亿元—80亿元,全年来看,有53只债基的募集规模超过了50亿元。近段时间以来,尽管债市走势较为震荡,债基发行情况仍然火热,以11月6日成立的鹏华中债0-3年政金债指数基金为例,该基金募集规模达到79.90亿元。

11月26日基金调研瞄准这些公司
昨日基金共对14家公司进行调研,扎堆调研多利科技、九典制药、爱迪特等。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11月26日共29家公司被机构调研,按调研机构类型看,基金参与14家公司的调研活动。多利科技最受关注,参与调研的基金达13家;九典制药、爱迪特等分别获6家、5家基金集体调研。基金参与调研的公司中,按所属板块统计,深市主板公司有5家,创业板公司有8家,沪市主板公司有1家。
本周焦点